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我眼中的住房变迁史
   
我眼中的住房变迁史
作者:郭中哲  来源:九三学社聊城市委  日期: 2018-09-18  点击次数:4013

我生于80年代中期,小的时候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土坯房,约莫到了上小学年龄,随父母转到县城生活、现在工作生活在地级市,随着社会变迁的脚步,历经农村土坯房、砖瓦房、大杂院、商品房小区…,至此改革开放40周年,让我来回顾一下这些时代变迁的缩影。

80年代,我跟着祖父辈居住在鲁西农村这种很普遍的土坯房中,这种用黄粘土夯实而成的房子,地基铺以砖石,承载整个房子自重以及避免水泡破坏,建筑学上称作:土石结构房屋。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烧制土坯砖,于是直接和泥里面加入糠麸增加粘结力,使土块不宜剥落。 

这种土坯房,自然谈不上美观,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然而土坯房安全性很低,很容易塌,里面还容易掉土,最惨的是下雨天,有的房子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特别到了冬天,听着屋外呼啸的北风,呼啦啦的吹着纸糊的窗棂,胆小些的孩子蜷缩在暖暖的被窝里一动不敢动,真是天然的催眠曲。屋顶也是小朋友们的快乐场所,好多在睡梦中从屋顶“高空坠落”,却奇迹般地秋毫无伤,现在想来宽容的黄土地与土屋总是相得益彰。” 

90年代,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我被父母接到了县城生活,于是我也就有机会看到了县城的世界,第一次见到了楼房,经常和小伙伴们大汗淋漓的楼上楼下来回追跑,时常还能把楼梯扶手当滑梯玩,自然免不了大人们的一顿训斥,那个时候的县城,房子建造的都很简陋,有的甚至连外墙都没有用大白粉刷一下,毕竟,在那个连基本温饱还不能满足的年代,美观好看并不被人们所追求。

当时县城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道路交通没有绿化带和分隔带,人流和车流均为混行,在马路上还能随时看见乡下的农民赶着毛驴车、开着三马车到城里走亲戚,或者卖一些农副产品。

90年代初期,我们家住在单位大杂院里,大杂院里有十几户人家,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每家拥有两间房子,布局基本一样,外屋一张床,一张饭桌,一个自来水池,床既可用来睡觉又能兼做为沙发,相当于会客厅和厨房、里屋往往摆放一张床、一个沙发、一个茶几,周围墙壁挂一些书画或挂历图册,可当做餐厅和书房,每天我和弟弟下学后就会去单位集中茶水房去打开水,刚开始我拿1个暖瓶,后来最多能拿6个水瓶,大杂院里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并且设在在一个角落里,对于晚上去方便的小朋友们真是个练胆量的好时机,每到冬天,最害怕的就是洗手洗脸,冰冷的凉水真是冻得刺骨。即使这样,也成为我时常向乡下农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在大杂院里经常有小商小贩光临,一到开饭时间就会想起“抢剪子磨菜”和爆米花的轰鸣声,偶尔还有来自乡下残疾的或者孤寡老人到大杂院里来要饭,他们穿的破破烂烂的,不图要钱,只管给几个馒头吃就可以,母亲心善,每次都再给他们加舀一勺菜,他们就倚在门口大口咀嚼起来,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也成为了父母教育我们的现实例子,现在想来当年父母那一句“人家还有地呢,你们不好好学习,老了还不如他们”真比现在什么样的的教育方法都强上百倍。

时光飞逝,时代也在悄然的发生变迁,到了90年代后半段,父亲所在的单位盖起了房改楼,院子里也逐渐有了小汽车,这种楼房一般4-5层,大约90平方左右,面积大小和楼层都是按行政级别来分,那时候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生动的描写了当时的居住环境。那时候住宅装修市场还不成熟,也是为了省工钱,父亲从老家请了几个会手艺的堂兄弟来帮忙,管吃管住就行,不要工钱,我还清楚记得,自己站在板凳上负责递钉子,父亲操起锤子、斧子用木条、玻璃等材料,纯手工制作将阳台封了起来,刮风下雨时我还总担心阳台能被刮跑。自此,我们一家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在县城的房子,多年后,我能够读得懂,父亲的内心是亢奋无比的,因为他的努力和拼搏,终于让他和他的子女,摆脱了世代种田的命运,终于彻底的走出的农村;一套房子的重大意义,更多的是真实的赋予了我们归属感。

那时,爷爷奶奶还坚守在农村,父亲会经常带我们回农村小住,或是帮农或是度暑假,此时的农村虽然也和城市一样发生了很多变化,农民手里慢慢也积攒了一些钱,有的已经盖起了砖瓦房,有的更富裕一些的甚至盖起了单门独院的楼房。每每村里谁家新房盖起,上梁的那天,会从房子上往下抛洒夹杂着分币和糖果的稻壳,一群大人小孩纷纷哄抢,与主人一起开心的分享喜悦。

2000年以后,随着父母工作变动,我们搬到了市区,商品房这个产物,也已经蔓延到我所在的四线小城,这种砖混结构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但这个时候的商品房,还没有小区的概念,老百姓景观意识也比较单薄,建筑布局比较单调,大多是兵营式的排列方式,建筑形态也比较简单,不追求美观和环境,没有集中绿化,没有公共空间,甚至有的连保安也没有。

进入2010年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景观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小区不再单单只是居住这个单一功能,而是集住宅、商业街、会所、幼儿园为一体综合开发,对生活居住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个时候人们去售房部看房,更多的是关注小区配套是不是全面、房子盖的够不够漂亮,小区的绿化景观够不够怡人,小区的湖面够不够大,于是景观打造开始盛行,停车场被转移到地下,释放出的公共空间多半成为小区居民的活动场地,园林式小区的概念产生了,有的小区景观还将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充分结合,充分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和绿色健康追求的向往。 

在乡村地区,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继有史以来中国农民首次免交农业税之后,近年来国家又开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城市反哺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政府引导下,农村地区逐步对传统院落进行整治修缮,建起了小洋楼,搞起了乡村农家游,“屋子宽了,心里亮了”,农民生活品质逐渐提高,有的村庄让城里人也羡慕不已。

    住房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老百姓的住房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砖瓦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党和国家提升老百姓居住环境的努力从未止步,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老百姓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奔赴全面小康的步伐也一定会越发坚实。(九三学社聊城市西城委员会 市高新区规划局局长 郭中哲)

   
« 上一篇:矿子弟的幸福生活
» 下一篇:改革开放畅想曲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2206885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