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出门远行

发布日期:2011-06-03   点击数:3086

依然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七年的高考,那年,我二十岁。

 

那是我的第二次高考,那也是我用尽全力拼出来的高考。

 

那时的高考还是在七月,记忆中的七月总爱下雨,雨水打湿了书本,使书本变得沉沉的;因为高考的缘故,那时的七月,被我们称作黑色七月。那时的高考,也远远没有像今天扩招得这么疯狂:七八十人的班级,能最终升入本科院校的不会超过十人。

 

整个一年,我过得非常充实,充实到除了高考无暇顾及其他;整个夏天,无所谓黑夜和白天。那段为高考而战为父母而战为自己而战的艰难岁月呵,不能忘,也忘不了。

 

大考后的轻松最惬意。暑期来临,三五个同学骑上自行车,呼朋勾友地随便走向谁家,农家菜、火腿肠、散装啤酒,喝醉后横七竖八地躺作一团,那般随遇而安。那时,农村的生活状况远远没有现在好,但每到一站都会受到毫不做作的欢迎:没有寒暄、没有礼物,只是走到谁家吃到谁家,住在谁家。如果养着鸡,那该是打牙祭的时刻了,刚从农田里干活回来的大爷(大娘)或叔叔(婶子)会不顾疲惫,满院子里撵鸡。大概一个小时后,倍儿香的鸡肉会端上餐桌,早已猴急的我们会一拥而上,那吃相,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忍俊不住。

 

整个暑期将在等待中过去,该是发榜的日子了。发榜的几天,是坐卧不安的。十年的寒窗苦读,似乎都是为了那一天。看过榜单,有人会在叹息中发誓从头再来,但也有人不得不选择永远的放弃;快乐是属于少数人的,那一刻,他们成了真正的天之骄子。父母的欣慰,老师的满足,以及自己的荣光,全部写在脸上。古人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但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次完美的组合,而后的日子里照例是不多见了。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才算是真正的放下。会有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庆祝仪式:一帮初中同学,聚在你的家里,喝得不亦乐乎。那天,你是主角,照例会喝醉,因为你不得不醉。

 

暑期将尽,母亲会早早的为你打点行囊;父亲会蹬上三轮车(那时的父亲干着脚蹬三轮的营生,我的大学是父亲用三轮车蹬出来的)到离家很远的火车站去排队买票,我当然也去,看着车站满满的人群,想到几天后自己的离别,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

 

报到的日子如期而至,长长的离别就在眼前。二十年来,那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直到今天,我还记得离家时母亲的泪水和叮咛。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父亲没有去火车站送我,我怕自己承受不了亲人离别的场景。现在,每次讲到朱自清的《背影》或者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我的思绪都会被扯向十四年前的那个九月,泪眼朦胧。

 

时间过得真快,我毕业都整整十年了。十年里,我去过许多地方,往往返返中,早没了当年出行时的忐忑与新奇,不过,二十岁那次远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爱,是无法忘记的。

 

六月来临,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在眼前。许多孩子都将重复我当年的那段经历,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像十几年前的高考那般艰难了,扩招的推行,使得昔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许,这是现在的孩子们的幸运。但似乎,有许多东西也变了,变得淡了。

 

由二十岁,到三十四岁,流走的不仅仅是岁月,还有那段永远抹不去的高考记忆,以及我的第一次出门远行。

 

 

                    (九三学社菏泽社员  侯长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