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快制定《水产动物育种技术操作规范》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3-09-11   点击数:3600

农业部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九三学社青岛社员何玉英说:

 

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都把生物种业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是,我国的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良种扩繁速度慢,良种覆盖率仅有25%左右,与农业、畜牧业中高达95%以上的良种覆盖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

 

1. 缺少对种质资源的健全评估体系。目前,我国水产良种选育过程中育种群的规模、种质资源的评价,遗传能力等缺乏行之有效的准确、客观的评估体系。

 

2. 育种技术体系不完善、方法落后。目前水产育种大多采用传统的常规的表型选择和简单的单性状或多性状指数选择,科技含量低,导致周期长、效率低、遗传进展缓慢,只能在一定程度延缓品种退化速度,不能更好地促进品种优化。

 

3.良种育繁、推广脱节,产业化程度低。良种的选育研究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市场经营管理方面力量相对薄弱,而从事生产、扩繁的养殖厂科技储备不足、生产力水平低、整体竞争力低。另外,由于机制和体制等方面的束缚,研究单位与育种单位缺少有效联合,各自优势得不到发挥,导致良种产业化进程缓慢。

 

4. 良种意识淡薄,养殖业者对良种优势认识不足、缺乏购买良种积极性,导致良种推广难度大。

 

为此建议:

 

1. 尽快制定水产动物种质资源评估体系和育种技术规范。尽快制定各品种相应的育种标准,来规范育种流程,使育种工作实现可控、可量和可考核,以提高育种工作的准确性,少走弯路和死路。

 

2. 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育种、生产和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对不同品种的需求,建立适合我国水产养殖业实际需求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在育种技术上,由传统的育种技术向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转型,实现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水产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根据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产业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效的科研优势,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研究,同时积极提升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与科研单位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育种与研发相互促进、协调配套的育繁推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