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文脉的时代内涵

发布日期:2017-07-12   点击数:25083

 

摘要:民主和科学是九三延续和传承的文脉。九三学社创立之初就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实现中国的富强和民主而奋斗。在当代,九三传承文脉,要继续发扬民主和科学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履行民主党派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完善参政议政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普及科学知识。

关键词:九三文脉,时代内涵,民主,科学,继承

作者:祝晓波,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社史与理论研究中心委员 

 

九三学社自创立之初,就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七十多年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已经成为九三学社的文脉。在民主科学精神的指引下,九三学社的社员们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洪流中,和中国人民一道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一、九三文脉的发源和继承

(一)九三学社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时代的选择

民主和科学精神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九三学社的成长历史,它诞生于中华民族饱含辛酸又不屈抗争的近代史中,从属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潮流,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步步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专制高压的恶劣环境面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展开了救亡的运动。他们中最早的代表当属林则徐和魏源等人,尤其是魏源,在其名著 《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是他们的主张以及后来洋务派的主张皆没有超脱经济制度的层范畴,停留在器物的层面,试图在不触及当时体制的前提下,实现中华的富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但是他们的为昏睡中的中国引入了科学的精神,试图唤醒人们睁眼看世界。真正想要进行政治改革的戊戌维新运动又昙花一现,早早夭折,他们试图进行民主的变革,但是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没有成为民族的共识。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虽历经层次的递进深入,但是在改良意义上的运动不能真正拯救中国。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继续向西方学习,为争取建立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努力奋斗。但是,最终中华民国的建立也只是换得假共和。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当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当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觉醒了,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在长期的斗争中,觉醒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是缺乏民主和科学,争取民主,传播科学成为他们自我赋予的使命。

九三学社的先辈,积极担负探寻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人物,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民主运动。在九三学社成立的时候,先辈们认识到,只有推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的制度,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只有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大力发展科技,才能改善中国的经济。

(二)建国后,九三学社的民主科学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依照民主科学精神,积极参与人民政权的建立,在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建国以后,面临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各条战线的奋斗,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政治民主实践中,政治立场鲜明而且坚定,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九三学社多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为中国的民主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九三学社的社员们,以黎锦熙、金善宝、茅以升、周培源等人为杰出代表,不仅担任了各科研院所的领导职务,还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科学的精神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即使在左的错误盛行的年代里,依然有王滏昌、邓稼先等人在科技领域如两弹一星的研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绝大多数九三社员经受住了甚至是文革的严峻考验,坚持了民主和科学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九三学社的社员们继承民主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推进中国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二、九三文脉的当代要求

发展民主,传播科学,是一代又一代九三人矢志不渝的目标,吸引了大量志同道合者加入,指引社员前进。在当今时代,九三文脉就是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一)积极参政议政,参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加强民主监督

参政党的民主监督作为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具有对执政者权力制约和行为约束体制是建立我国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九三学社需要在监督宪法和国家法律的实施情况、监督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监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占、监督党外干部的培养和安排占、监督政协履行职能占、监督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占、监督中国共产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占、监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各项操作规范占、监督中共党员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民主党派的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对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重要精神和要求,提高基层组织的社务工作水平;通过学习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基层组织全体社员的参政议政能力。针对国际形势、社会热点和社务工作,基层组织要举办各类报告会、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学习班和培训班等,增强基层组织社员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吸收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入社,坚持发展政治素质好,业务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入社,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提升参政议政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各基层组织要注意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在跟踪考察中了解人才,在社务工作中培养人才,适时地把年富力强、参政议政积极性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社员不断充实到各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队伍中去。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充满活力。还要尽可能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参政议政、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出人才和智力优势,推进基层组织参政议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注重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激发广大社员的参政议政热情,坚持参政议政工作广泛性和持续性。

3.完善参政议政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是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有力保证。只有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参政议政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才能避免参政议政工作的随意性,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完善参政议政调研机制、专委会工作机制等各项已有参政议政机制,准确快速的反映社情民意,紧跟时代步伐,把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反映出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九三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既要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更要反映民众的新生。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的施政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执政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九三社员来源广泛,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具有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先天优势,总结并传达民众的反映,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就是九三高举民主旗帜,传承九三文脉的当代表现。

(二)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传播科学精神

 1.提升科技原创能力

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科技进步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九三学社汇集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团结好这股力量,为他们的科技工作创造条件,通过他们的努力,创造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推动中国科技水平向前发展,是九三学社在当代的重要任务。社员们要牢记责任,发扬科学精神,在科学探索上精益求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事业贡献力量。九三学社要为社员的科技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在社内建立科技工作者联络网,提供信息,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利用社内高端科技资源集聚的优势,为社员与海内外的高端智力联系提供便利。

2.加强科学普及

提升人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蒙昧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新成果、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还需要提高,科学精神还不够深入人心。九三学社要发挥科技人员众多的优势,加强对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通过举办科普进社区、科普大讲堂、科普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科学,普及科学。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群体的科学需求,选择更有目的性科普内容。科学精神的传承不只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态度、方法与思维。

历久弥新,民主和科学精神永不过时,在每一个时代,民主和科学都有不同的内涵、任务和意义。九三文脉的当代意义就在于,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去,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倾听、传递民众呼声;展现科学的力量,普及科学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巧生. 关于“民主科学座谈会”和“九三座谈会”的再研究[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2):37-41.

[2]韩启德. 九三学社如何参与“一带一路”战略[J]. 民主与科学,2016,(05):4-5.

[3]程宏. 九三学社历史阶段分期的研究[J]. 民主与科学,2016,(05):66-69.

[4]沈光明,王莉茹. 关于九三学社政党文化建设的思考[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3):41-44.

[5]李宁,王莹. 论建国初期九三学社的思想改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64-170.

[6]王莹,李宁.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九三学社——以社的章程演变为基础[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