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民”蜕变

发布日期:2018-06-28   点击数:3929

早晨听新闻,中国又多了个节日——农民丰收节,以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目睹了父母大半辈子在农村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从我上学起,母亲就很严肃且明确地告诉我:好好学习,为家族争光,不再当农民……从小在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农民是辛苦的、农民是贫穷的、农民是不幸福的”种子,很多年,很多年……

我是在改革开放前夕一九七五年出生的,可以说,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小家里就穷得叮当响,爷爷是革命烈士,在父亲两三岁时,就牺牲在战场上,奶奶把家里所有的值钱的东西都变卖掉,带着四个孩子到处乞讨,才勉强活了下来……据母亲告诉我,我出生时,我们家仍住在土坯房里,土坑、土锅灶是标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能称得上家具的,是母亲陪嫁的两个衣服木头箱子。我记得小时侯,屋子里老鼠洞是常见的,晚上,经常听到房顶吊的梁棚上老鼠跑窜的声音,被褥经常被老鼠咬破,瓮罐也经常遭受老鼠的袭击,家里如若有点好吃的,都要在房顶撑根杆子,放到篮子里挂起来。小时候,我经常放学回家,先去偏房,踩着板凳看看篮子里有没有好吃的,如有收获,会偷偷地吃上几口,赶紧擦干净嘴巴,恐被大人发现,现在想来真的很有意思……当时的农村条件之差、农民生活之苦,可见一斑。

80年代初期,我上小学,当时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进了我们村,开拓创新的村书记开始带领搞农村规划,要想富先修路,我家是第一批被规划的,感谢亲朋好友齐帮忙,我们终于搬到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当时我还小,不太记事,只听母亲说,为了盖这房子,欠了一屁股债,欠了很多亲戚的人情,当时条件差,盖房所需的材料和人工,都是父母费尽口舌“化缘”来的,依稀记得母亲当时很无耐地告诉我,“老农民做什么事都不容易,以后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好好学习,考学进城”。

1987年,我上初中,当时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农村的变化初见成效,路宽了,房美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村领导开始外出考察项目,开建工厂企业,外派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到高校学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因企业厂房的规划,我家刚刚建的新房又要拆迁,并且要求自建二层小楼,对于家底薄弱的家庭,真是雪上加霜,没办法,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含泪目睹拆掉了还没住够的砖瓦房,又开始多方筹措,开始盖楼。当时的农村,家里没男孩,被人瞧不起,受人排挤,看热闹的多,真关心的少,因没钱雇不起劳工,父母白天工作,晚上再到工地干活,头发愁白了,身体累垮了,加之那几年,奶奶多年病重卧床不起…..那段日子,我已懂事,看着父母受得苦与累,心疼不已,但很无助,我发誓要好好学习,考学进城,脱离农民的苦海,不要再像父母这样过农民的苦日子!

印象中,从我记事起,因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已分配到户,多年来,我见证了父母的苦累,深谙家庭的贫穷,我从不提过分的要求,并且很顺从地在周末或节假日,都跟着父母下地干活,锄地、施肥、背着手摇喷雾器打农药,夏天田地里热得透不过气来,有次差点农药中毒。从小虽身材矮小,但也学着母亲腰捆草绳,挥舞镰刀割麦子,经常早晨天还没亮,就被母亲叫醒,下地拔草扶苗,说是趁着天气不热,早出早归,玉米地里密不透风,汗水湿透全身,加之玉米叶划得脖子火辣辣地疼庠。如遇干旱,每家都要排队浇庄稼,如遇晚上,挑灯陪母亲浇地也是常有的事。暑假或周末,我会跟着姐姐推着小车,到菜地里拉着蔬菜到镇上去赶集卖菜,平时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到菜市场去摆摊,姐姐称菜,我提着小包算帐收钱,也会经常受到大人们的表扬,说我小小年纪就会算帐干活……那些年,我真正体验了农民的艰辛,“农民辛苦”的烙印已深烙在心底。

“长大不能当农民”,一直是母亲自我上学以来极力对我的思想强化和要求,我能理解,母亲对儿女那种深切的期盼,不想让我们再像他们这代农民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记忆很深刻的是,我入初中以来,母亲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把我叫醒,开始诵读,母亲的床头有把椅子,初中四年,我几乎每天早晨的时光都是座在这把椅子上度过的,有时读着读着会因困乏,书本“哗啦”掉到地上,吓得猛地惊醒……现在想想那把椅子真该收藏,给孩子讲讲“椅子伴读的故事”,可以作为现在教育儿子的现场教材了。初中四年的晨读时光,为我“不再当农民”的梦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中毕业,当然第一志愿是考中专,把户口迁出农村,完成自己“农民”身份的转变,可当时的情形,大部分学生都在挤破头考中专,都不想当“农民”,很多初中毕业生复读一年又一年,如此压力下,我没被中专录取,收到了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母亲毫不含糊,态度明确必须复读再考中专。然而,第二年,命运捉弄,政策有变,成绩好的学生,先录取高中,然后再录取中专,我因“早晨椅子功夫”的功底,顺利被重点高中录取了,母亲无耐,于是,我开始了高中生活。因家境不好,三年啃了三大瓮咸菜,依旧坚持每天早早起床,到操场上背书,经常晚上宿舍统一熄灯后,自己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复习,依旧是每年寒暑假下地干活,依旧在农村的广阔田地里锻炼成长,依旧是汗流浃背,依旧是心有不甘……直到顺利考上大学,终于把户口迁进省城,终于“不再当农民”,母亲总算是舒了口气,为我成为我们大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而舒心地笑了!

1997年,改革开放20周年前夕,我顺利大学毕业,沾政策的光,被分配到农村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时的农村,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有了全新的变化。报道那天听校长给我们讲“现在的农村龙盘虎踞,现在的农村人杰地灵,农村是年轻人成长锻炼的广阔舞台”,当时我所教学的那个乡镇,各类企业不少,镇上也盖起了电影院、文化宫等娱乐场所,好多村民盖起了二层小楼,夏天的夜市,人声鼎沸,卡拉OK、啤酒烧烤,很是热闹,家有喜事,都到大酒店庆贺,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部分村民也已进企业当了工人,种地的村民也已开始集体耕种,农业现代化已基本显现……那时的农民,已不再贫穷,工作环境,有了大幅改善,农民地位,也有了大幅提升。我逐渐对于“农民”的概念,有所转变,不再排斥,不再恐惧,大概是因为从小在农村过怕了穷日子吧。那时,我家的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母亲对我这位“非农民”身份在农村工作的人民教师,也多了几份宽容和理解,对“不再当农民”的认识,也不再执着与苛刻,因为当时在农村工作,尤其是女教师,意味着可能会在农村安家落户,在农村扎根生活,她开始也能接受“农民”了。

工作之后的这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飞速发展的20年,也是我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20年,对于“身份”的概念,已逐渐淡化,对于“农民”的标签,已基本消除,我所做的,仍是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庆幸自己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学历从专科进修到本科,再到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从乡镇考入县城,再考入公务员队伍;培养的学生获得市县级表彰奖励多次,撰写的调研文章多篇获副省长、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的签批,有的进入政府决策,获得的表彰也从县级教坛新秀称号到中央、省市级各类表彰20余次,多年来在各类新闻媒体上的亮相,也会成为家人、同学的骄傲和自豪。同时,这20年来,我的很多初中“农民”同学,也开始走出乡村,放下锄头,进城打工,加入到城市建设中去,逐渐融入城市社会,有的甚至在城里做起了生意,当上了老板,有的在民营企业从普通员工晋升到项目经理等管理岗位,部分同学也进修了学历,逐步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有贡献的金蓝领。也有依旧在老家务农的同学,也大都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衣食住行比城里人更洒脱,住别墅,用名牌,经常飞机、高铁出行谈业务,经常带家人朋友出国旅行,经常组织同学聚会并抢先买单,深以“土豪”为荣,深以农民企业家自豪。我内心深处,早年因“当农民”受过的伤、吃过的苦而产生的“农民是辛苦的、农民是贫穷的、农民是不幸福的”种子逐渐枯萎,今天的农民,也是幸福的公民,更是新型的职业农民,是美丽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是城乡整合发展的领头雁,新时代赋予了当今农民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内涵。

改革开放四十载,而今迈入新时代。今天的全国人民,已不分职业、不分身份、不分岗位,都在努力践行做好新时代的奋斗者、建功新时代的主人翁,都在各自的舞台上,以奋斗的姿态,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我内心深处,“农民”的认知也早已悄然蜕变……(作者刘双,系九三学社淄博市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