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雪岩的方向

发布日期:2018-07-13   点击数:5323

阳春时节,暖风和煦,万木苍翠。刚从料峭初春走出来的人们,似乎还没做好多少准备,一枝枝花白如雪的槐花,就不经意间映入了眼帘,和节令撞了个满怀。

每每看到雪白的槐花,我总情不自禁地想起并追寻一个感人的名字:雪岩。

就在2018年春意盎然的这个槐花季,我又一次来到老家寒亭,来到固堤街道大常疃村,寻觅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张雪岩的足迹,捕捉这位老乡、先辈的些许音容光影。斑驳陆离的旧街老房已不多见了,也少觅匆匆而过的乡民,只有这满树的洁白的花朵,奋力地盛开着。清幽的花香,像岁月一样流淌,荡漾胸怀,沁人肺腑。我努力吮吸着这故土的赐予,眼前似乎飘过一幕幕亲切的场景。

时光倒流回107年前。也是这个花香四溢的季节。一个名字叫张松峰的婴儿在这个光荣的村庄呱呱落地。他,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张雪岩。

我的这位老乡在本村读过两年私塾后,就考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潍县文华中学,从此他埋头苦读,发奋学习。后辗转来到了欧洲,又苦学英语。青年时代的他,目睹了压迫,饥饿,哀嚎和抗争,也目睹了列强的铁蹄,霸权,以及蹂躏和凶残。他立志要民主要科学,要团结要奋起!之后,无论在上海,在南京,在济南,在多伦多……他都始终坚守知识图存,文化兴国的爱国理念。他是科技文化救国论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社会活动家。1944年,他和许德珩等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号召人们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民主和发展科学事业而奋斗。大批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知名人士,团结在他们周围。1945年9月3日,他作为民主科学座谈会成员,推动成立九三学社筹委会,直到第二年5月4日九三学社正式成立,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他自书的对联,表达了他盼望着祖国强盛的心愿。他的认真严谨、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也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的脑海中常常想象他在文华中学苦读,而又学成归来教书的样子;想象他在济南创办旨在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田家》半月报的艰辛。作为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把科学教育救国同农民问题联系起来,用他的话说,无非是想“把中国变成真正现代化科学的强国”。他的这些主张,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如一泓清流,荡涤心扉。

正是感佩雪岩先生的这种执着精神,我自从加入了九三学社之后,就以先生为方向,为标杆,力求在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从细节做起,努力针织出一幅精美壮丽的人生画卷。

闭上眼,日常教学的场景,像一幅幅小小的画卷慢慢展现在眼前······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一名小小的语文老师。不过,这却是我践行雪岩精神最好的场所。一直以为,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更重要的,语文教学,教授传承的不仅仅是课本内提供的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更多更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和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所以这么多年来,钟爱自己的工作,一直乐此不疲地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语文课内课外的知识。

还记得那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篇说明文,学习的是文章准确的语言、清晰的条理和不同说明方法的运用。我眼中看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语文常识。而是引导学生多方面搜集竺可桢的生平,以及他对祖国科学界的贡献,他对地理学、物候学、气象学所作的非凡成绩。并讨论如何实地做个小科学家。于是,校园的角落成了学生们观察物候现象,走进大自然的最好试验地。我和他们一起讨论所做的详细记录,争论哪一组更符合科学规律。并开展了一次《做小竺可桢,走近科学》的主题作文,让孩子们感受著名科学家人格魅力的同时,爱上科学走进科学。

《邓稼先》这篇文章。九三社员邓稼先的事迹早已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邓稼先,这位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最关键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怎样让学生认识到这位“两弹元勋”的光辉事迹,仅仅课本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和学生们围绕张爱萍将军挽联诗“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入手,整理资料,展开一场主题讨论会《当今的奉献精神与价值观》,学生们畅所欲言,分析了当今社会种种不良现象,感叹先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心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洗涤和震撼,也达到了我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雪岩先生一生都在追求科学救国,一心想把祖国变成真正的现代化科学强国。秉承先生的遗训,在教学工作中,也总想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变成爱科学,学科学,拥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学生。不仅如此,因为时刻感叹先生学贯中西归来仍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理念。我也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时时刻刻牢记脑海并运用各种方法贯穿到课堂以外的社会活动中,为能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盼望着祖国的更加繁荣,强盛做出一份贡献。

前不久,朋友小聚时说,他们旅行社现在正在和学校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外的研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日常校园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可能是基于做老师的敏感,我意识到这是教育部门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的新决策,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性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对促进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兴奋,对学生来讲,这是多好的机会。走出课堂,真正走进生活感受课本内学不到的东西。脑海中思考着怎样参与进研学这个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朋友说他们的景区已经在着手打造“公冶长书院研学基地”,想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出来到书院,感受国学的精髓,正愁不知如何设计课程呢?课程,国学,这也倒是我的专业所在,教学工作让我熟知课程规律,平时也喜欢读点国学,正好都可以用上。于是自告奋勇为朋友出谋划策,然后一头扎进课程的设计之中。

真正开始设计课程才知道,要设计完全与学校不同的课程,让学生们课堂外感受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教学主题的确定,内容合理的编排,整个行程的安排,每一项都要细细考虑,特别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喜欢的内容上做取舍。经过近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终于编排出一系列的课程:从学生进入景区,游览景区,了解景区,了解公冶长、孔子,到课堂内的国学诵读,古代礼仪的学习,到课堂外的传统游戏的体验,隆重神圣的拜师礼的全程参与与感悟。呈现给学生一场丰富多彩的国学盛宴。

当第一批学生进入景区,顺利结束一天的研学活动时,看着他们满足的神情,听着校长老师们的啧啧好评,多日的劳累顿时一扫而光,能为素质教育做出我的一份贡献,心里感到   些许的满足。                                                

回眸槐花季,清纯盈心间。朵朵槐花如雪,盛开在生命的山岩上。回望走过的路,或许有诸多不足,许多遗憾。但,我分明看到,年轻的学子们,正追寻着雪岩的方向,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先恐后,努力前行!(潍坊市直一支社社员 齐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