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红色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九三学社临沂市委学习教育活动安阳行

发布日期:2020-12-07   点击数:56122

11月25日至28日,九三学社临沂市委领导班子、各基层组织负责人赴河南省安阳市开展“不忘红色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实践之旅,四天的现场教学生动充实又启迪人心。

第一站 “晋省百官之楷模”马丕瑶故居——马氏庄园



马氏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九门相照的深宅大院,历经百年风霜洗礼,依然庄重典雅。“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马丕瑶做人、处事、为官的核心理念,蕴涵着浓厚的儒家传统思想,也寄托着他对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1947年6月中旬,刘邓大军进入豫北地区,司令部设在马氏庄园,"鲁西南作战会议"在此召开,使得这里成为跨时代意义的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社员们认真参观每一处院落,仔细阅览每一处的书法、楹联,副主委石德亮称赞这里是府邸建筑的标本,更是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第二站 一根扁担创家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扁担精神纪念馆



当汽车行驶在太行山脉的挂壁公路时,社员们脑海里都有一个疑问,在交通不发达的年月,几乎与世隔绝的太行山子民怎样与外界取得联系,怎样将自己的农作物换成生活必需品呢?这个疑问在参观扁担精神纪念馆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70多年前,河南林县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将其提炼为“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馆内陈列的40年前的杆秤、暖壶,还有当年夜间上山用到的马灯,让社员们感受到当年石板岩镇村民创业的艰辛,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不禁令人心生敬畏。进入新时代,供销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扁担精神”所蕴含的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第三站 共产党人的楷模,县委书记的榜样——谷文昌纪念馆



革命战争年代,巍峨雄伟的太行山孕育了无数革命英雄和优秀儿女,谷文昌是从大山深处走向革命道路的优秀共产党员。谷文昌从1953到1964年间在福建省东山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恶劣环境,立下“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豪言壮语,带领东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的生态环境。时至今日,谷文昌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勤俭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一直为人传颂。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称赞他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县委书记的榜样”。社员们在谷文昌塑像前默默追思,为谷文昌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所深深打动。

第四站 一渠绕群山,精神撼天下——红旗渠纪念馆



缠绕在太行绝壁的红旗渠,是30万林州人苦干10年创下的人间奇迹。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红旗渠精神,被浓缩成了16个通俗易懂的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大家实地观看了青年洞,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进入新时代,红旗渠精神依然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整个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五站 海内存知己,同是九三人——与社安阳市委交流学习



社员们参观了社安阳九三学社机关,并与安阳同仁一起交流学习。社安阳市委副主委吕文霞、社市委秘书长庞丽萍分别介绍了社安阳市委、社临沂市委的基本情况。大家就强化组织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深入交流,增进了共识。社安阳市委副主委吴聪明,秘书长于邵鹏等参加了座谈。

此次安阳之行,社员们感悟到:马丕瑶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扁担精神,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此次学习教育活动,大家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眼界,要将此次学习中的新的体会和真情感悟,付诸实践,立足本职,积极建言献策,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九三学社临沂市委 郑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