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08-04-03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必须看到,农村环境保护滞后,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乡镇工业技术水平较低、污染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农业生产投入品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恶化,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
  一、我省农村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落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数不足总人口的60%。即使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问题。
  (二)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日益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生产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全省农村人畜排泄物每年总量达2.9亿吨,一些地区养殖业排放废物总量已经超过了当地土地负荷警戒值,养殖场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比较普遍,多数规模化养殖场没有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展缓慢,全省秸秆年产生量7000万吨,利用率仅有60%,乱堆、乱放、随处焚烧仍很普遍。
  (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出。我省是农业大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全省化肥使用量每年在430万吨左右,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农药年使用量为4.3万吨左右(折纯),占全国农药使用总量的18%,其中化学农药占93.3%,化学农药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占30%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加之大多数农民不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农药和肥料,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
  (四)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的“三废”不能稳定超标排放,特别是污水灌溉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一些地区的农村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存放地。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实施,由于农药、兽药残留等农产品被拒收、退货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矛盾纠纷日趋增多,有的长期积累逐渐激化,影响社会安定。
  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诸多环境问题不仅危害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民群众对改善目前生产环境状况,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愿望更加迫切。
  二、改善农村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七项重点任务之一。我省也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应坚持的原则虽然我们迎来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历史性机遇,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农村地区环境意识淡薄,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工业化加快,面临污染转移压力;城市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要想尽快改变我省农村环境状况,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考虑城乡、行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差异,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3、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借鉴推广,必须从试点、示范抓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后推广。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明确政府、市场、公众等相关主体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1、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加强对水源、水质及使用范围的监督和保护。划定各类农村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对水质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完善水源工程建筑物,严格保护,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严格管理,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安全监督管理,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
  实施“两减三保”(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计划,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加快GPS、GIS等高新技术在病虫测报与防治中的应用,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加大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推广精准施肥和无公害施肥技术。禁止生产和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搞好农膜回收利用。
  合理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进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化集中饲养,改善防疫条件和养殖环境,加快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选取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典型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发各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特别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 品安全保障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率先建设一批污染土壤修复重点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对主要粮食产地和菜篮子工程基地严格控制污水灌溉,确保食品环境安全。
  3、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整治“脏乱差”。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粪便收集设施,主要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与沼气工程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开展村庄建筑物整理,逐步清除简易厕所,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整治村庄河道、沟渠,改善村庄道路状况。逐步消灭“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等现象。
  4、以治理水土流失、国土绿化为重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城镇河道的综合治理,提高排水防洪功能,改善水生态环境。搞好地下水漏斗区禁采、乡村污水的集中排放和治理工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省25°坡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促进村容整洁、人居环境优化。
  建立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区和监督区,保护、恢复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逐步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严格监督执法,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开展水土流失恢复治理。
  5、以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沼气为重点,促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青贮氨化等秸秆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推广实用技术。重点抓好秸秆燃气发电,秸秆气化、固化、碳化,秸秆颗粒直燃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建设和普及户用沼气。推广“一池三改”,引导农民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同步改厕、改圈、改厨。有基础的地方建设生态家园,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开发种、养结合的高效庭院经济。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建立能源作物栽培和液体燃料转化示范基地,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6、以加强环境监管为重点,提高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县级监测站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在经济比较发达、农村环保任务比较繁重的地区,适当加强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统筹规划,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才能使我省农村环境面貌尽快得到根本性改变。
   
« 上一篇:关于设立反倾销案件律师培训基金的建议
» 下一篇: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关于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386810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