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天地 » 撷秀拾才 » 心中的海洋:九十载岁月如歌
   
心中的海洋:九十载岁月如歌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1-12-15

——中科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专访

 

 

【刘瑞玉:1922年出生于河北乐亭,海洋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甲壳动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生物多样性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常委、九三学社青岛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委。】

 

他的名字见证着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与辉煌。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耄耋之年仍然是开拓者。淡泊名利,一介书生,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这是一个年过九旬大学者的大气象。

 

我只能给你周六上午一个半小时。

 

满以为采访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应该是从从容容,哪想刘院士的工作档期排得满满当当。熟悉的人说,老人家惜时如金,一分钟也不浪费。

 

终于,在一个微风裹挟着花香的秋日,我见到了健朗而矍铄的刘院士。往事随一杯香茶,在静谧的小屋里飘香四溢……

 

心中的海洋

 

渤海湾起风了,狂风卷起的浪墙啪啪地拍打着堤岸,涛声连绵。

 

1922年深秋,河北省乐亭县东关前街,一个呱呱坠地的男孩,给刘冠英家里又添欣喜。刘冠英当时是长春益发合公司的高级职员,曾任乐亭最大的民族企业益发合公司的总经理,后任天津公司经理,常年在外经商,大家庭的生计主要靠他的收入维持。

 

瑞玉长年见不到父亲,母亲又不识字,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让父母骄傲。1936年,刘瑞玉在乐亭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

 

渤海湾的7月,是对虾生长的黄金季节。刘瑞玉爱看海,看养虾人忙碌地收获。他静静地坐在岩石上,浮想联翩,让海风肆意地吹过,澎湃波浪在岩石边撞击出千万朵浪花。

 

他向往大海。地球几乎是一个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着17万余种动物和25万余种植物。这是上小学时老师讲过的。在他看来,大海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造就了蔚蓝浩瀚的壮阔景观,更是因为它孕育着无尽的宝藏与神奇。那是他心中的大海。

 

1938年他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学习。生物是他最喜欢的课程。实验课上,老师指导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构造。多奇妙呀!世间有千奇百怪的生命体,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体的种种生命迹象深深吸引着瑞玉,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兴趣。

 

 

青年时代的刘瑞玉

 

1941年高中毕业后,刘瑞玉如愿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在这里的学业,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深厚的知识积淀。他还印象深刻地记着当年德国教师的讲课,他更记得自己当年的助教王光英,他们博学厚悟的学者风范给刘瑞玉留下深深的印记。

 

1945年毕业,刘瑞玉获得理学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药学系任助教一年。1946年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的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教授从事甲壳动物生活史和分类学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08月,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刘瑞玉跟张玺等人从北京来到青岛,主任是童第周,副主任是曾呈奎、张玺。1956年,他继续开始了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刘瑞玉堪称中科院海洋所的活化石

 

在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刘瑞玉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际重要海洋学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项目。他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点,特别是区系组成与生物地理学特点,填补了国内甲壳动物几个类群的空白。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东亚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从而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又指出台湾——海南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国外同行的不足与错误,为业界沿用。他组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提出全面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重要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新当选主席Ronquillo博士与中国代表团 刘瑞玉 教授亲切握手(19853月,巴黎)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三次浪潮席卷全国: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浪潮是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引领第二次浪潮的,正是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

 

在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中,刘瑞玉功不可没。他首次搞清了对虾生活史,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他对虾类幼体与仔虾期的形态学比较研究,为科学地研究对虾类种群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77年他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派赴阿尔及利亚进行欧洲对虾人工育苗实验首次获得成功。1978—1983年,他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支持了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为对虾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他于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获农业部养虾服务荣誉奖。

 

刘瑞玉曾任《海洋与湖沼》和《海洋科学集刊》主编,以及《海洋学报》副主编多年,是《中国科学》、《动物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7种刊物,包括世界著名的英国《河口、海岸、陆架科学》、荷兰《水产养殖》编委,国际杂志《The Yellow Sea》联合主编。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卷》的编委兼海洋生物学副主编、生物学卷编委兼无脊椎动物学副主编以及水产卷的编委。

 

50多年甲壳动物学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刘瑞玉全面了解中国近海的虾类、蔓足类、糠虾类、口足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发表论文150多篇,完成专著10部,填补了我国糠虾类、蔓足类的研究空白,发现了40多个新种和3个新属。他的《中国北部经济虾类》专著于195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南海对虾类》一书,1999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蔓足类区系研究》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完成的《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糠虾类卷、对虾类卷和口足类卷的编写,正陆续出版,他联合全国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22629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的多样性现状,被誉为里程碑、令人惊叹的著作”……

 

2002114中国甲壳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办纪念大会,隆重庆祝中国甲壳动物学会成立20周年和理事长刘瑞玉从事海洋科教工作五十五周年学术报告会。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和中科院路甬祥院长联合发来贺信。图为相建海所长讲话。

 

2007年,刘瑞玉关于全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生物资源的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双奖;

 

作为在行业内获得的最高荣誉,2007年,刘瑞玉荣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颁发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从而改写了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

 

刘瑞玉于2010年获200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并获奖金50万元……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在个人成就之外,刘瑞玉还为中科院海洋所培养了一批从事主要海洋动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污损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生如流,岁月如歌。一部部专著奇峰般耸立在老人的书斋前,使他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折射出绚丽的光辉。

 

还我海域一片蓝

 

海洋是人类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摇篮,然而,它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面前却又是那么脆弱不堪。

 

针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先天不足,面对多年来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分析,刘瑞玉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他指出,我国海域缺乏大洋性资源,很少有产量百万吨以上的大种群鱼类,只有地方性的带鱼、鯷鱼和外海洄游性的鲐鯵鱼等尚有年产几十万吨的资源量,这是自然条件所限,原因是我国海域没有处在冷暖洋流交汇地方的生物活跃区,生物资源的储量形不成大气候。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们不仅对这些有限的资源不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反而严重捕捞过度,加之盲目填海、工厂排污,环境破坏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已面临灭顶之灾。胶州湾著名的沧口泥沙滩生物多样性很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有100多种底栖动物,而到80年代以后环境被破坏,仅剩四五个种类,经济种产量也急剧下降,主要是填海和污染使众多贝类失去了生存繁衍的家园。原来在海滩上能钓到大量的蝼蛄虾,现在却成了罕见的物种。过度捕捞对我国特有种大黄鱼、中国对虾、小黄鱼资源破坏更是毁灭性的……

 

言者谆谆。为海洋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怀着对海洋无法泯灭的情结,发出了还我海域一片蓝的呐喊。

 

2000年以来,刘瑞玉全力投入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他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的邀请,2000年参加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评估国际合作项目,负责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研究和红色名录的编写,与国内多位科学家一起,采用IUCN 2000年评估新标准,评估确定主要类群物种的濒危等级,其结果编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刘瑞玉还积极参加2000年开始的国际合作项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国际物种2000中国节点中国生物名录的编写任务。

 

中国对虾、中国龙虾等不少种均被列入濒危或近危物种行列。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红色大个龙虾基本来自从澳大利亚,价格达到每公斤二三百元。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硕大唐冠螺也被列入濒危物种,不仅在海南岛采不到,目前在远离大陆的西沙群岛也不见了。至于中华鲟、中华白海豚等更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动物。这些物种濒危状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种群数量大大减少。

 

刘瑞玉说,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国物种红色名录,有的正处于濒危状况,对此该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采取对策的时候了。

 

耄耋之年的开拓者

 

我不谈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学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勤奋,是给刘瑞玉一生最恰当的注脚。他在海洋所主持工作时,是最能全面掌握所里各项业务的所长。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相互交叉,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学习,更新知识,从不说外行话,令合作者敬佩不已。图书馆一有新书来,他总是第一个借阅,了解海洋科学最新的科研动向和成果。

 

谈起刘瑞玉的人品,刘老的学生们更是赞叹有加。沙忠利博士说,年轻人现在都不愿做海洋生物分类,这是个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刘老在工作安排上从不考虑对自己出成果是否有利,而是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眼光,他把学生们都分配给基础分类的项目中,保证了国家海洋分类基础性研究的持续发展。最困难的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准备养虾了,而刘老对海洋生物分类的研究始终在坚持。

 

刘静博士谈起她刚来所里不久的一件事。凌晨4点半,刘老带着他们一行赶潮。天还黑着,码头距离小船有好几米,小船飘飘荡荡,他们面面相觑,不敢下船。还等什么,跳啊!只听的一声,刘老第一个跳了下去。那年,他已经68岁!

 

刘老刚直不阿,在工作上很较真儿,因此得罪不少人。而这些年来,即使对他见提出过意见甚至过他的人,他也从不记仇,仍然和和气气地一起共事,展示出他海一般宽阔的胸襟。
同事们回忆起文革时刘老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关牛棚劳改那个岁月。那种境遇下,他还偷偷回到实验室,给每个标本都添上酒精。多么让人敬佩的老人啊!

 

刘老生活上非常简朴、随意。他屋子里的灯很少都打开,够用就行。可他对同事、同学、朋友可一点儿都不抠门,请客吃饭从来是自己埋单,不花所里的钱。有时出国回来,忘不了给大家买巧克力,按人头分,一个也不能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他都把回不去家的学生们聚到一起,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他一件衣服穿了几十年,可是有一次别人不小心泼了他一身饮料,他却大大咧咧地说,没事,该换啦……

 

中午常常吃泡面,一年到头的吃。所里有食堂,他嫌浪费时间,不愿意去;中午可以回家,又不想麻烦司机。特别是老伴走了后,他更多的时间把自己放在办公室工作,白天、晚上……泡面成了刘瑞玉标志性的特征。方便面院士成了所里的笑谈。以至于所里同志偶尔一段时间吃泡面,大家就会善意调侃一句:你想当院士不成?

 

对刘老来说,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他工作。儿子劝他,什么都有了,别这么玩命,歇歇吧!他说得很实在:团队这么多人,不干活怎么生存?

 

刘老的办公室也是他的书房。佝偻着身子,埋在一堆书中间,是大家最常见到的景象。

 

大家最担心的,是他开夜车,怎么说也不行。去年6月,所里去厦门参加生物多样性研讨会。早上7点半,学生们按约定叫他吃早饭,可怎么敲门都没声音。学生们流泪了,以为他……

 

810分,老人揉着眼睛出来了,连声道歉。原来为了赶报告,他写稿到凌晨45点,刚刚睡着。学生们这才破涕为笑。

 

和刘老一起共过事的人,都一直赞叹他,最勤奋、最认真、最一丝不苟。他以90岁的高龄,奔波于国内外各地,一到地方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很多小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人,也自叹弗如。他无论对正式承担的科研任务或额外的工作,不管是不是他负责,一旦答应,他就全力以赴去做,而凡属于自己分工的事,必尽全力亲自动手完成。目前科技界所见的不良现象,如申报项目时自我吹嘘、争当老大,凡事考虑个人名利在先、虚报成绩、弄虚作假等等,是他深恶痛绝的。

 

一个半小时很快过去,刘老起身告辞。门外,关于渤海漏油事件的调查机构派人接他,已经等候多时;上午,台湾同行推动两岸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正待开会;明天,要去南京参加全国动物进化理论研讨会;后天,去上海参加动物学会理事会;大后天……

 

……

 

感恩海洋,崇敬海洋,善待海洋。刘瑞玉一生都在为那心中的海洋不懈工作着。

 

他的名字涵盖了博大,就如他对发展海洋事业的千年情节,拥有宽阔而辽远的心空。

 

 

                                                                (稿件来源:社中央网站 戴红/文)

 

 

   
« 上一篇:创作作品传递温暖 书写春联奉献爱心
» 下一篇:尽心尽力 俯仰无愧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4021918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