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 » 传承九三学社文脉 开创九三学社未来
   
传承九三学社文脉 开创九三学社未来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7-07-03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九三学社文脉的概念做了简要概括,必要的对九三学社文化的意义做了简要论述;二是对九三学社文脉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溯本求源,将其划分为萌芽发育、形成确立、曲折宛转、再生发展四个阶段;三是对九三学社文脉的时代内涵做了探索;四是对传承九三学社文脉应着力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传承九三学社文脉需要灵魂统摄、需要创新动力、需要科技臂膀和需要文艺经典的途径。

关键词  传承  九三文脉  开创  九三未来

作者:贾国哲,九三学社威海市委主委


九三学社文脉是什么?九三学社文脉是怎样形成的?九三学社文脉的时代内涵有哪些?如何传承九三学社文脉?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九三学社文脉的概念

文脉,即“一种文化脉络”九三学社文脉(以下简称九三文脉)就是九三学社文化(以下简称九三文化)之脉络,是九三学社的性质、宗旨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组织凝聚力、组织动员力的重要源泉,是其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的特质所在,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风雨同舟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九三学社的魂脉;九三文脉是活的、流动的命脉,是九三学社思想文化各个要点之间的有机融通与关连,是在九三学社历史中源源不断的流淌与承续。

九三文化是九三学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九三学社区别于其它政党的独特标识之一,是九三学社的历史记忆、优良传统、法规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文学艺术、审美情趣等的总和,是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实践中,九三学社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为其意识的载体、成长发展的胎记、得以延续的精神摇篮、凝心聚力的重要源泉。九三文脉之所以能够传承,源于对九三文化的自信。

二、九三学社文脉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研究九三文脉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就是对九三文脉溯本求源,“脉理求真”。九三文脉起源于20世纪四十年代,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育、形成确立、曲折宛转、再生发展四个阶段。

(一)九三文脉萌芽发育阶段(九三学社成立至响应“五一”口号)。九三学社产生在抗日战争后期的重庆,取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就是为民主与科学而生的,后为纪念19459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在成立之初就把九三和“学社”连在一起作为名字,既是对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和纪念,同时也寄托了九三学社前辈们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期盼、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和渴望。其《成立宣言》中指出:“今日适为五四运动’二十八周年纪念日,‘五四’所号召于国人者,为科学与民主,今时间过去虽已二十余年,而民主与科学之要求,实较前迫切,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1]周恩来曾经说过:“九三学社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在民主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2]可以看出,九三学社成立时的政治纲领和目标追求,主要是反帝爱国,要求民主,追求科学。这期间,九三学社的历史可谓与革命相伴而行,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成为九三文脉萌芽发育的土壤。

(二)九三文脉形成确立阶段(响应中共“五一”口号至1956年)。文化一方面由历史衍生,另一方面由选择而成。历史,常常凝炼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段崭新历史。在历史的关键时刻,1949126日,九三学社公开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在北平《新民报》发表了《拥护中共“五一”口号暨毛泽东八项主张的宣言》。19496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许德珩参加了会议,并担任筹备会常委会下设的6个工作小组第三组(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副组长。1949921日至30日,许德珩等十多名九三学社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参加新政协,标志着九三学社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革命历史被国家和社会所公认;使其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创了九三学社同其它民主党派崭新的历史发展进程。19564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中共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个方针肯定了民主党派的政治作用和历史地位,同时也加重了民主党派的责任。至此,在中共的感召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指引下,在为建立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过程中,九三学社完全与中共会合,九三文脉完全与中共的洪流相融汇,与中共产生了血脉上的贯通,标志着九三文脉已形成确立。

(三)九三文脉曲折宛转阶段(1957年“反右”开始至1976年“文革”结束)。1957年下半年“反右”的扩大化,直到1966年爆发持续十年之久的“文革”使九三学社经受了严峻考验,但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失误,中共把本来早已宣布具有阶级联盟性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主党派,认定为“资产阶级政党”,民主党派成为被改造对象。195811月至19591月,民主党派重新修改政纲,一概自认为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从此,九三学社同其它民主党派一样基本处于闭门学习、自我改造的状态。还有一些九三学社社员和其它民主党派成员被打为“右派”分子,受到批判和劳动改造。更为甚者,“文革”一开始,民主党派就被视为反动党团,其成员则成了专政对象。在“文革”中,九三学社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样被迫宣布停止活动。“反右”的扩大化和“文革”,打乱了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

尽管经过“反右”和“文革”的曲折经历,但绝大多数九三学社社员仍然对祖国充满信心,对理想信念没有动摇,特别是一批九三学社优秀的科技专家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比如,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23位科技专家中,就有九三学社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5名社员。他们是传承九三文脉的杰出代表和卓越践行者,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是激发每一个九三社员和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不朽丰碑。

(四)九三文脉再生发展阶段(197610月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1993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我国宪法,这标着多党合作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基本政治制度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护。19891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发,首次正式使用了参政党的概念。宪法和意见的颁布,为九三学社和其它民主党派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法理和政策依据。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高度出发,对巩固和发展新形势下多党合作进行了总体谋划、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新时期民主党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政党协商拓展为民主党派的第三大基本职能。新时期以来,九三学社进一步明确了性质、地位和作用,思想文化、工作中心拨乱反正,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宏伟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九三文脉进入再生发展阶段。

九三学社的历史发展像一条长河,它蜿蜒曲折而又奔流不息,最后将自己主动融入大海,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九三文脉。九三文脉孕育和产生于中国革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九三文脉从一个侧面注释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九三文脉与国脉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九三文脉不仅展现自身的文化脉络,也是参政党文化的重要脉络。

三、九三学社文脉的时代内涵

九三文脉是九三学社发展中的生命主流和价值主流,它像人的血管一样脉络丰富,既有“动脉”又有“静脉”,循环往复,穿流不息,但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可以看出爱国、民主、科学构成了九三文脉的“主动脉”。

(一)爱国文脉的时代内涵。在爱国这条世代传承的文脉里,爱国的时代内涵就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艾青先生在《我爱这土地》中说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祖国的山河是九三学社孕育、成长、发展的土壤,如果山河破碎,我们就要当亡国奴,就没有立足之地,我们必须热爱祖国的山河,使祖国的山河更加美丽富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幸福是九三学社履职的目标,我们必须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祖国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九三文脉的沃土,我们必须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使祖国的优秀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二)民主文脉的时代内涵。在民主这条世代传承的文脉里,民主是九三学社遵循和追求的价值体系,是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要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防止违反民主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传承民主文脉重在坚持民主履职。一是履职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履职目标。一切为了人民,是九三文脉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点。二是把民主履职同依法履职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三是履职的环境要民主。中共党委政府要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供宽松的民主环境。

(三)科学文脉的时代内涵。在科学这条世代传承的文脉里,科学精神的传承主要应表现在科学履职、科学报国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

科学履职就是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中,为党委政府提出科学理性的意见建议;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中,对党委政府提出科学理性的批评意见;在履行政治协商职能中,与党委政府进行科学理性的协商对话。当前,雷人提案建议不断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往往就是鄙视科学理性,无视事实和规律的结果。科学理性履职,为九三学社履职奠定了基础,设定了不可逾越的科学底线。

科学报国就是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在半个多世纪中,九三学社中的科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很多社会矛盾都与专业性的科学问题关联。伪科学误导人类、谣言满天飞、行为缺乏理性等突出问题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九三学社的科技工作者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勇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阐明真相,把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变为人文精神,把个人的专业特长转变为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这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达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不断去伪存真、去邪扶正、帮助党和政府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3]这为九三学社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实上,正是民主精神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两者比翼齐飞。唯有民主+科学,才能产生出爱国这样的强大能量。

四、传承九三文脉应着力的主要方面

(一)传承九三文脉需要灵魂统摄。九三文脉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脉之中、文脉品质和方向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核心因素。九三文脉如果没有灵魂统摄,就会失去生命蓬勃向上的动力。这个文脉品质和方向统摄作用的因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参政党政治美德。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九三学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做践行的模范。但同时,要承担起与自己性质、地位、作用相对应的社会价值角色,就要创新实践方式,创新道德建设新内容新规范,发挥参政党政治美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独特推动作用。参政党政治美德倡导“爱国、拥共、尽职、民主、团结、科学、谦和”的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参政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原则和价值取向赋予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参政党政治美德的“拥共”理念,为传承九三文脉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九三文脉的重要特征。

(二)传承九三文脉需要创新动力。创新是九三学社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九三文脉传承发展的时代要求。九三文脉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履职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履职创新是重点,文化创新是根本。通过创新使理论更加成熟系统、制度更加完善规范、履职更加科学理性,文化更加自信自强。

(三)传承九三文脉需要科技臂膀。传承九三文脉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九三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增强了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同时,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技术对九三文化造成的影响不能忽视。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九三文化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等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塑造高远的文脉意识,启动“九三学社文脉科技传承工程”,让九三文脉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丰富发展。

(四)传承九三文脉需要文艺经典。文艺经典是传承九三文脉的重要载体,要让经典作品讲好九三学社的故事,传承好九三文脉。九三学社要吸收、培养一批自己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精品力作,为九三学社发展进步提供精神食粮。九三学社有许多英模人物,他们是九三学社最闪亮的坐标。正因为有了无数英模,九三学社的“颜值”才越来越高,底蕴才越来越深;只有创作出许多歌颂英模的经典,才能使九三精神绵延不绝、文脉永续。要满怀热忱地把九三学社中的时代楷模塑造好记录好,让他们成为传承九三文脉的耀眼明星。赓续九三文脉,振奋国脉,这是时代赋予九三学社文艺工作者的重任。

 

注释:

[1]《九三学社简史》,第49页,学苑出版社,2005版。

[2]同上,第53页。

[3]201734日,习近平与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界委员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03.0501)。

 


   
« 上一篇:九三学社文脉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 下一篇:无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2172464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