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究 » 五四精神·担当·新时代九三学社创新能力培养
   
五四精神·担当·新时代九三学社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19-05-21

内容摘要:五四精神是九三学社成立的前置动力,九三学社的追求与五四精神同宗同源。在五四精神感召下九三前辈通过履职过程中对担当的解读,用突出的贡献诠释着自己的尽职尽责。通过九三学社德州市委在创新能力培养案例的过程性描述,解析着新时代九三学社社会担当中五四精神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精神    担当    创新能力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等多种形式对抗政府的爱国运动,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也催生了九三学社的成立。在九三学社发展历程中九三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传承着五四精神,新时代九三学社内涵建设中发扬着五四精神。

1.九三学社的追求与五四精神同宗同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新旧政治、新旧文化交锋日渐凸显,各种思想相激相荡。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英法美操纵会议,拒绝中国合理请求,北洋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同意和约中的山东条款。国内南北和谈僵持无果、国际巴黎和会出卖权益,双重失望下,群情激愤。北京大学两个社团国民社和新潮社成员感到政府外交已无路可走,拯救危亡唯有依靠国民,于是决定联合各校学生走上街头,通过示威游行尽国民之责,向北洋政府和国际社会施压。五月四日,由一些爱国、进步学生组织的“有纪律的抗议”游行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它所阐释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精神启发了无数中国人,鼓舞和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之崛起与复兴而奋斗不止。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五四运动参与者许德珩、潘菽、初大告和杨振声联合一些爱国人士本着共同的政治诉求,为坚持团结、抗战到底,自发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对时局的座谈,以民主与科学精神团结知识分子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九三学社,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引导着社员在履职中的社会担当。

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弘扬了五四精神:毛泽东评价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39年在延安发表的纪念五四运动的两篇文稿和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将五四精神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未来的建国设想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把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和评价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精神,在邓小平理论中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升华。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了民主与科学,生死与共、不遗余力。[3]

2.九三人的社会担当中传承着五四精神

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为了民主孜孜以求。北京大学学生许德珩是救国会的骨干成员,为了便于展开活动,在他的发动下于1918年10月20日成立了国民社。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著名青年学生领袖之一,受北京学生联合会委托起草了《五四宣言》。五四运动之后,他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参加过北伐战争,投身过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在重庆与梁希、潘菽等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年9月3日,主持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主持社务活动,成为该社最主要的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部长。1964年12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国家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九三人王淦昌回国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王淦昌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科学救国精神的感召下先后到德国、美国和苏联三个发达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在国外先进设备、丰厚待遇和祖国利益面前他选择了报效祖国。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科技技术,力求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他的建言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4]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用创新技术彻底改造中国沿用上百年铅字印刷术的改革先锋王选是九三人的楷模。1981年7月,王选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通过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率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成功研制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并在《澳门日报》投入使用,诞生了世界上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和输出的中文彩色报纸。引发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彩色技术革新,推出国内第一个基于 MS Windows 的中文专业组版软件。1993年,指导学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PostScript Level 2的中文页面解释器,与专用协处理器芯片相结合,推出第六代产品方正93系统,在香港《明报》的竞标中一举中的,此后迅速进入港澳台、东南亚、北美等地,迄今占据了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也让九三人在创新中为中国在国际上增添了许多 “第一”。

3.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五四精神在九三学社的社会担当中发扬光大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五四精神在社会担当中发扬光大。九三学社德州市委是九三学社大家庭中的一个基层组织,共有社员150人,设主委1人,副主委4人,下属6个支社,在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将制度建设贯穿于自身建设各环节、履行职能全过程。创新能力是能力、过程和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人或群体在社会语境下产生新颖性和有用性统一的感知[5] ,它可以嵌入于工程、数学、商科等学科专业的发展中,还可以植入在个人能力结构的框架之内。

3.1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扎根在社员中

九三社员来源于社会各行各业,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之间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有很大区别。所以新社员一入社就接受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九三学社社章时鼓励社员把社章中的每个信息点和中国共产党章程联系、和自己的职业能力联系、和社会现象联系、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联系,引导新社员开始从职业目标转向社会思考;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具体分析指导新社员打破第一意识,发掘其思维中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增加和改变提问问题的复杂性和角度,鼓励新社员多维地参与思考;教给新社员一些独特的创新发展技巧如:头脑书写、随机词汇刺激、随机图像刺激、思维导图等。借参政议政提案撰写的培训、服务社会调研行为的参与等平台,创设高度相似的模拟环境帮助社员在“现实社会”里建造自己的创新体验,塑造社员的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

3.2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落实在组织上

通过现有社员的信息管理研究,构建了线性的九三学社德州市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第一步:解构原有能力结构体系,离析出多维度、多主题的元体系:职业能力元体系、研究能力元体系、服务能力元体系、宣传能力元体系、信息能力元体系等。第二步:利用社市委组织的活动如:植树建造九三爱心林、春之声诗歌朗诵会、社区义务服务等产生的凝聚力把多个元体系凝合组成社市委创新能力培养大体系。第三步:也是最重要一步就是把一些创新元素植入到大体系中的相应节点上。行为刺激、质疑习惯、设计能力等要植入到大体系的前端,特性分类能力、批判性研究特质、持续性记录习惯、思维定势的突破能力等要嵌入到大体系中部相应节点上,思想交流能力、动态调整能力、寻求挑战能力等要植入到大体系的后部相应节点上。通过各种创新元素的植入,以社员创新能力增长为坐标的一维路线上就多出了很多锻炼的场景和机会,培养了社员自信、对封闭的抗拒、对模棱两可的容忍等创造力的特质。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形成社市委的聚合思维模式,即在参政议政和服务社会发展中能逻辑地、持续地聚焦在一个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上,并努力对这一结果进行科学地改进。

3.3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推进在活动中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倡议社员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年搞一次调研活动、提一件提案、反映一条社情民意、读一本专著、办一件实事;引导社员深入开展“双岗建功”活动,鼓励广大社员发挥自身特长,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每年多次的“精准扶贫惠民生  下乡义诊送健康”;每年组织10余次民生领域重要问题的社会调研;多主题的社会公益活动等。

3.4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彰显在成果上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近两年共申请社中央课题1项、社省委课题6项、市委统战部课题10项;向社省委、市政协、市委统战部提交社情民意信息100余件,36篇被社省委采用,70多篇被市政协采用;组织卫生部门的社员进农村、社区义务就诊受益人数5000多人,农业科技工作者向当地农民提供韭蛆绿色防控技术,累计受益群众8000多人等;10余名社员担任各类特约监督员,他们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责,发挥了应有作用。

从九三学社成立至今,五四精神引领着九三学社的发展,九三人在自己的履职中谱写着九三学社的担当,九三学社各级组织的内涵建设中发扬着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与九三学社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山东省德州学院,教务秘书、研究馆员  宋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96.

[2]龚育之.纪念“五四”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意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

 [3]许进.同宗同源 始终不渝——浅释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J]民主与科学,2018.05

 [4]王淦昌、连培生、康力新、李鹰翔,核能--当代重要能源之一,从能源科学技术看能源危机的出路,知识出版社,1980

 [5] Plucker,J.A.,Beghetto,R.A.,& Dow,G.T. (2004).Why isn'tcreativity more important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Potentials,pitfalls,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creativityresearch[J]. Educationalpsychologist,39(2): 83-96.


   
« 上一篇:传承“五四”精神,不忘“九三”初心
» 下一篇:百年风雨同舟 携手谱写发展新篇章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2170193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