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原专题回顾 » 校 园 感 怀
   
校 园 感 怀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2008-11-25

—— 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

 

九三学社社员、德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办公室  吕淑英

 

 

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就在那一年,我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我的启蒙学校是坐落在村西北角的一座旧房子,两根粗粗的、长满疙瘩的横梁把房子分成了三间,东头一间单独隔开,是老师的办公室,剩下的两间通着,这便是我们的教室。教室一共可以坐六排学生,前两排的课桌是泥台子,给学前班用,他们坐的都是从自家带来的小板凳;后面四排木课桌分别给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用,课桌是四腿长方桌,还配有四腿长板凳。就这样,三个年级的三十多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教室是土坯房,年月久了房基被蚀坏,墙面倾斜,墙角和屋顶出现了巨大裂缝,有时阳光都能透进来。最可怕的还是大风天和下雨天,每当这时,教室里不是漏雨就是掉土。为了安全,在这样的天气,老师通常就放我们的假。

 

我们的老师是邻村的,姓魏,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的样子,高高的、瘦瘦的,黑黑的脸庞,牙齿整齐洁白,目光炯炯,声音高昂,精神抖擞,还总爱戴一顶蓝帽子。我们学校三个年级就这么一位老师,但由于他的敬业,即便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三个年级的课程被安排的井井有条,学习一点也没落下,我们受益终生。

 

那时,我们的学校还养了一头猪,猪圈是老师亲自修的,每天课余时间我们 都要和 老师一起去拔猪菜。下了课,围观和戏弄小猪也成了我们重要的活动。老师还带我们在学校旁的空地上开出了一块粮田,大概有半亩地。播种季节,我们把猪圈里的粪洒在田里,在用铁锨翻地,用手把种子埋在土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每天跑去看种子有没有发芽。收获的季节, 夏天 老师带我们割麦子,麦粒打出来能装满两个又细又长的麻布口袋。 秋天 老师带我们掰玉米棒子,玉米粒捻下来又能装满那两个又细又长的麻布口袋。我们生产的两口袋粮食每次都被生产队派来的人扛走,在我们雀跃地尾随下,他们径直走向生产队的粮堆,我们的粮食被哗哗地倾在了上面。第二天,我们便收到奖赏,每人一根铅笔和一本小演草,大家欣喜若狂。

 

上初中了,第一感觉是学校是那么大,老师那么多。学校里有晚自习,因为还没有通电,晚上教室里的日光灯照明要靠学校西北角机房里的一台发电机发电,每晚只要隆隆的机器声响起,各个教室便可亮如白昼,使我们这些在油灯下过惯了的农村孩子颇感惊诧。记得那是1984年,由于油品紧张,学校里的发电机几乎无法正常发电,校长便号召全校学生每人每周要上交一斤煤油。即使这样,学校发电也只能持续到每晚九点。九点以后还想继续学习的人,只好点起预先准备好的蜡烛。那种二十几公分长的白色蜡烛八分钱一根,我们每个人的桌洞里都备有好几根。我还记得差不多每当蜡烛燃到一半的时候,班主 任孔 老师就会轻轻走进教室催促我们去休息。炙热的烛火,浓烈的蜡味,都使教室里充满了一丝暖意。

 

我们的集体宿舍住着二十四名同学,床铺都是从自己家里运来的,一个紧挨着一个,这样至少可以在冬天相互取暖。每天早晨,宿舍里的值日生是不用出早操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我们出操的时候,到学校操场北面的水井去打一桶水放在宿舍门口。下操了,同学们便风一样地奔回宿舍,拿出餐具,赶紧到水桶里舀出一些水,或自己倒在手上洗手和脸,或和其他同学相互倒着水来洗。行动慢的同学抢不到洗脸水,便只好作罢。等洗脸水用完了,值日生便又拿着铁桶去食堂打吃饭用的开水去了。我们也三三两两地去食堂拿自己的干粮。食堂门口有两大笼屉热气腾腾的干粮,这些都是我们从自己家带来学校的,学校负责加热,因此,这些干粮五花八门,还被装在各色网兜里。等大家焦急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干粮,热气也早已散尽了。和许多家庭一样,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我们已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活质量还是很低,所以每星期天下午从家返校的时候,我都带足一周吃的干粮,除了窝头就是玉米饼子,再用罐头瓶装满调理好的咸菜,还要带上半个腌好的白萝卜备用。

 

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乐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晚餐时间,我们一边吃着窝头咸菜,一边聚集在校长家的后窗台下,等待每晚六点半评书联播时间的到来。那时山东广播电台每晚都有刘兰芳播的《杨家将》,可谓红极一时,我们当然也不愿错过。恰巧的是,校长的儿子是我们的同学,所以,每当这个时候,他会把他家的收音机搬到后窗台上,还把音量调大,得了这样的便利,大家听得就越发着迷和放心,这仿佛成了我们每天的盛宴。

 

初中毕业,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居然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我们的 班主任 老师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白发、白须和戴眼镜的斯 先生,而是刚刚大学中文系毕业的 老师,他乐观、才华横溢,尤其是那种大彻大悟的开朗更让我终生难忘。

 

学校的教室都是五十年代建设的蓝色砖瓦房,只有一座正在建设中的三层教学楼。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只是窗上没有几块玻璃,裸露的地面因为盐碱较重而常年潮湿,冬天寒风吹得窗上的塑料布呼啦呼啦直响,加上从地底下冒出的阴冷寒气,我感到彻骨的冷。

 

在第二个冬天到来之前学校的教学楼终于建成了。虽然只是一座普通三层楼,但在校园里俨然已是鹤立鸡群,在整个县城也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高大建筑了。我们要搬进新教学楼了,这带给我们巨大的兴奋,还有比这更大的新奇。搬进教学楼之前,学校把全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和初中部的所有学生按年级分成了四部分,分别集合在教学楼的东西南北四个侧面开会,学校的四个校长每人负责一个会场。负责我们这个会场的是方校长,他很认真很严肃地给我们讲在教学楼内应注意的学习、安全及卫生事项。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为隆重的进驻新楼仪式。

 

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吃窝头了,家里的小麦产量提高了,全家人都可以常年吃白面了,这已是农村几代人梦想中的生活。我们在学校里的生活也已比初中时代改善了很多,我们可以用手里的馒头票买学校食堂里的馒头,那馒头是机器做出的,蒸出来特别好吃,整整二十年过去了,我只在去年买到过一次那种味道的馒头,真是回味无穷。遗憾地是食堂里几乎不做菜,每到吃饭的时候,食堂的六个窗口卖的都是馒头,偶尔腾出一个窗口卖一次菠菜汤、葱汤之类的。如果谁想喝汤,或者提前就去等,或者要冒汤浇头的危险去那个永远属于勇者的窗口挤个你死我活。至于女生们,只有在旁边观战的份。正因如此,我们的高中生活主要还是喝水、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有时我会偷偷跑到校门口的小餐馆里,喝上两碗两毛钱一碗的清汤面算是解馋。这些学校里曾经的辛苦如今早已成为我记忆里永远的故事,每每拿出来细细品味或与他人共享,这我精神上的一笔巨大财富。

 

上了大学感觉很不错,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令人羡慕的社会宠儿。而大学生们也当然地自认为既时尚又浪漫,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可是今天,当几个年轻人看到我大学时期的生活照和毕业照时,给出的评价是“相当陈俗”。

 

看着眼前快乐的儿童、蓬勃的少年、时尚的青年,幸福的老年,我想,其实我们都在时代的变革中成长,时代在我们面前设下了那么多的新奇,又在我们背后留下了那么多的感慨。再过30年,当我们回首今天的时候,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 上一篇:一党独裁制注定失败 多党合作制必然成功
» 下一篇:“九三”激励我进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14469606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