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促改革
发布日期:2025-01-03 点击数:1227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涉及各个领域。我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同时又是发展改革战线的工作人员,深感振奋和鼓舞。结合工作职责和我市实际,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统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积极成效。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应重点围绕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绿色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在改造升级、链条延伸、减污降碳上下功夫,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家底和底盘作用。围绕生物食品医药、金属材料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应依托当前产业基础,聚焦绿色化工、精品钢管、精品钢板、高端轴承等具备先发优势的制造行业,集中力量延链强链、做强龙头、占领高端,打造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当前发展基础较好、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未来潜力巨大的领域,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大健康等重点行业,集聚优质资源,精准招引、定向培育,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方面,目前我市还处于谋篇布局的起步阶段,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氢能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应以有色金属、高端轴承、装备制造和生物健康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瞄准与标志性优势产业紧密相关的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制造等方向,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等产业,加速重点企业项目引育和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力争在生命科学、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率先突破,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示范引领性企业,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当前,我市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正扎实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下一步,应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流程优化,推进有色、建材、煤电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协同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全面扩大企业绿电消费。健全支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全力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聊城新格局。
三、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会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下一步,应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全域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城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街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切实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加强城市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以城镇化潜力较大的片区为重点,制定提升方案,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城镇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完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展望未来,我将深刻领会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六个必然要求”和“四个迫切需要”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忘初心、昂扬奋进,为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三学社聊城市委会副主委 张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