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高水平建设绿色零碳海岛 树立岛屿可持续发展典范

发布日期:2025-04-28   点击数:974

【编者按】近日,九三学社烟台市委员会主委秦松文章《高水平建设绿色零碳海岛 树立岛屿可持续发展典范》在《民主与科学》2024年第6期刊发。以下为文章内容:

长岛作为我国典型的温带群岛,是联通黄海和渤海的重要生物廊道,也是我国首批建设中的海洋类国家公园。“国际零碳岛”的建设不仅为“双碳”战略提供了海岛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国家公园体系 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海洋板块。长岛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协调生态、生产、生活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海岛零碳方案,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长岛提出建设我国首个“国际零碳岛”的宏伟目标,并与迪拜结为姊妹“零碳岛”。2024年2月27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规划立足长岛岛陆、海域、海岸带开发与保护,以净零、先行、活力、普惠为遵循,以蓝色经济增长、绿色能源供应、零碳旅游开发、蓝碳固碳增汇等为突破口,提出了三阶段目标、四大空间布局、六项重大任务,到2027年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

围绕高水平建设零碳海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大力实施减碳行动。重点在7个领域探索突破:①低碳能源方面,打造绿电智能微网,全力争取长岛接入半岛北风电网或省级给予全域绿电指标,实现全域绿电供应。继续推进全域供暖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在目前城区和多数渔村实现“空气能”供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供暖向所有渔村延伸,尽快实现全域“零燃煤”。②低碳工业方面,在岛外规划设立长岛产业转移聚集区,采取“飞地”合作模式,协商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实施“长岛生态养殖+蓬莱加工交易”的岛陆联动发展,实现长岛工业零碳目标。③低碳建筑方面,全面启动绿色城市建设,推行绿色低碳设施使用,重点围绕大型公共设施、旅游设施及城市更新、康居工程、海绵城市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保温、环保材料应用,新建社区全面推行装配式和被动式建筑,老旧小区改造集成叠加绿色低碳技术。④低碳交通方面,推进车辆去油化,在全域范围内科学规划布局充电桩站。在全区已完成城市公交车、旅游客车、共享汽车新能源替代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出租车、公务车辆、居民车 辆新能源替代,开展无人车、无人机测试应用。结合渔船双控政策做好老旧捕捞渔船淘汰工作,推进养殖渔船的新能源替代。针对客运船舶、旅游船舶,加快做好大中型客轮与民用码头电气化改造的可行性预研。⑤低碳渔业方面,编制低碳生态渔业产品标识制度与标准方案,突出栉孔扇贝、海带、鱼类等优势品种,打造黄渤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培育发展“育、繁、推”一体化海洋水产品种业基地,推广贝藻珍立体养殖模式、“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强化智慧化装备使用,建设国内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⑥低碳旅游方面,制定低碳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持续完善长岛绿色低碳旅游公交体系建设。创新“低碳旅游”服务与产品,通过汇集游客在岛内的衣、食、住、行消费大数据,建立低碳旅游云服务平台,提供低碳旅游行为推荐服务和积分奖励制度,实时核算个人旅游碳足迹。借助碳普惠机制,为游客提供操作便利、实时生效的旅游“碳足迹中和”服务。⑦低碳生活方面,开展负碳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教育,提高垃圾污水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水平,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二要加快推进增汇行动。在海洋生境,持续开展增殖放流、藻类种植,科学布局贝类、鱼类和海珍品生态养殖,全域推行天然饵料增殖、海草床及海藻场恢复,修复海底底质,建设“海底森林”,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海洋碳汇功能;在陆地生境,对自然和旅游岸线实施生态性修复,同步推进潮间带 生态自然恢复。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和退化林改造,构建生态大循环,提高森林固碳制氧能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特色,以创新为驱动,以国际引领为亮点。对标对表国际先进模式和做法,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实施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全面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和应用推广,率先建立 国际领先、地域特色的绿色能源、零碳旅游、零碳渔业、固碳增汇和减污降碳新模式、新办法、新体系,为全球零碳岛屿建设提供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不仅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积极落实零碳岛发展规划,是推进长岛零碳岛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三要创新探索碳汇交易。摸清长岛海草床、大型藻场、贝类养殖等蓝碳资源家底,探索建立海洋碳汇监测、核算、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或引进蓝碳交易平台,探索开展蓝碳交易,力争在海草床碳汇交易上率先突破。同时,加快推进“碳账户”“碳保险”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探索。在“双碳”战略以及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国际认可的海岛碳库计量技术与“零碳”实现途径,具有显著的全球引领作用和里程碑意义。在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民生压力仍是“零碳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挑战,因此,建设途径也需显著区别于传统的公益性环保途径。针对长岛的碳汇本底和环境特点,以海洋植物(海藻、海草)为主要对象,因地制宜地应用和推广保碳技术,挖掘和实现增汇潜力,是实现“零碳岛”目标的关键。同时“零碳岛” 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创新生态经济模式,碳汇相关的生态产品、金融模式的开发和运营亟待推行。围绕提升蓝碳实践水平,长岛已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开展生态文明等领域合作共建,高点启动“澎湃生态蓝”系列海岛对话活动,相继举办四届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先后挂牌成立长岛海洋碳汇研发实验基地、黄渤海蓝碳监测评估和研究中心(长岛基地)、海洋生态文明研究教育基地、海洋生态文明研究院,蓝碳领域科研力量加快集聚。长岛积极开展蓝碳经济创新实践,推出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山东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和烟台市首笔“海带碳汇贷”,在蓝碳应用实践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 2029年完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战略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实施零碳岛高水平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系统谋划、统筹设计,久久为功去推进、脚踏实地抓落实,压实工作责任、创新管理体制、加强跟踪评估;落实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夯实人才支撑;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民参与,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 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零碳岛屿可持续发展典范,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