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下第一庄”
发布日期:2012-08-22 点击数:5525
七月,一场适时的大雨喜临泉城,突降的甘露终于洗净了济南浮满尘土的秀脸儿,干渴的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就在这清清爽爽的日子里,天桥区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与民盟的联合,组织部分党派社员,一起走进了“天下第一庄”——台儿庄。
枣庄与台儿庄的传说
导游是半路上车的,姓张,是位高个子姑娘,四方脸,说话轻声细语,口头语里总有这一句话:“咱们这儿呀…”让人感觉特亲切,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这些年,时时外出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导游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绝对是地域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是当地最富有生命力的名片,你能从导游的讲解中听到很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甭管有的讲解是不是有史料记载。
这次导游向我们讲了枣庄与台儿庄的传说,感觉特别有情趣。
枣庄的由来确实与枣有关系,古时候的枣庄是一个不大的村庄,总共有七户人家,因水土较好,七户人家的门前都种了一棵大枣树,所结枣子甘甜味正,渐渐吸引了众多的品尝者,愿意吃这里枣子的人干脆落户在此,自种自享受了,久而久之,村子就慢慢扩大起来,枣树也越来越多,由此得名为枣庄。如今的枣庄已发展成一个由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五个区和滕州市组成的地级市了。
一说话就带出笑容来的导游知识面不敢往宽阔里说,但对本地的解说还很到位的,她跟我们说,观长城大家可以选择北京,看运河大家就应该选台儿庄了,因为这里至今保存着一段完整的古运河。还没来得及做更多解释,导游忽然指着宣传牌上的“天下第一庄”的字样让我们看,然后告诉大家:不要小看了这几个字,它可是当年乾隆爷第四次下江南时,经台儿庄大运河滞留在台儿庄时御笔亲赐的。至于这一说法有没有历史依据,没人去做具体考究。但“那天下第一庄”的笔迹的确不同寻常。
关于台儿庄曾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很久以前,庄里住着“郁 台 花 马”四大家族,他们都想用自己的姓来给这村子命名,后来,台家势力渐盛,庄子便以台家姓为名叫了起来,开始称“台家庄”,后来又借用方言,慢慢将台家庄变成了“台儿庄”了。
第二传说为:古台儿庄四周天然水道纵横交错,地势低洼。每逢汛期,“诸水汇集,一片汪洋,唯有台庄可免水患。鉴此,先人筑台避水而居,以台地名村,亦属顺理成章”。城内至今尚有“凤凰台”“朱台”、“金台”旧址。渐渐地就把台庄儿化韵了。
第三种传说:最为有趣,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台儿庄,听到鼓乐喧天,以为是当地百姓喜迎自己的,遂高兴不已,让手下人先去打探一下,没想到手下回来报告说:是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皇帝顿感自作多情,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他心生一计,让随从包了两枚铜钱,并随手写了半副对联,送给这家办喜事的人,要求他们对出下联。那上联是:“两枚铜钱贺喜,收了爱财不收嫌少。”这下可吓坏了这家办喜事的人家,收与不收都是罪,这可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上学归来的小儿子回来了,看着一家人愁眉不展的脸,问明白原因后,用手一拍小脑瓜,让家人拿来了笔墨对出了下联:“一间草屋待客,来者贪吃不来嫌贫。”皇帝本想难为一下这家人,解解失落感,没想到,自己却成了被动者,去吧,赚个贪吃,不去吧,又赚了个嫌贫的罪名,自己是
1938年的那场硝烟
193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在那一年,繁华的台儿庄发生了一场铭刻史册的战争,国民党将领李宗仁在这片地土上,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英勇的中国人最终给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寇”当头一棒,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
时隔多年,台儿庄人民在这片留下无数弹痕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庄严的纪念馆,缅怀那些在这块土地上光荣献身的烈士和在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英雄。
接近一点时,我们来到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就座落在山东省枣庄市风景如画的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城西南郊,大家手掌拍过大门的蓝色按钮后,走进庄严的大门,来到纪念馆前。
纪念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这是一九三八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纪念馆的馆名由著名书法
之前,去过济南战役纪念馆,到过莱芜战役纪念馆,也看过临沂烈士纪念馆…… 那些真实的文字、烈士的遗物、锈渍斑斑的武器、惨烈的战争图片……一次又一次把人们带进战火纷飞的岁月……
珍惜吧,珍惜眼下这种和平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勿忘那些峥嵘的岁月,勿忘那些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和平的生活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
(九三学社济南市天桥基层委员 罗东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