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的七月,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还有点失望。因为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地点,我连它的地理位置都不太清楚,那应该是一个小地方——这是我对日照的第一印象。 大二这一年,夏日的一个周末,年轻的我们兴奋地步行前往海边。当时,从学校到海边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为数不多的几路公交车还需要转来转去,没有像现在随处可见的共享自行车,更不舍得坐出租车。我们打算从学校东边一个叫前大洼的村子穿过,村子中间的路坑坑洼洼,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大坑,却没有避开过往摩托车扬起的漫天尘土,扬得我们灰头土脸。夏季的午后,天气说变就变,到了一个叫董家滩的村庄,大雨倾盆而下,无奈的我们躲在村里小卖部门口,看着雨水沿着路面往村庄里流淌。 2014年我辞去天津的工作,选择回到这座海滨城市工作生活。女儿出生后,听说当年学校旁边的村子拆迁了,我们决定带她去看看。我们一路向东,路面平坦干净、两侧绿化生机盎然,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区整洁有序。一脸惊讶的我不停地感叹:“这条路可真宽、真好走呀!”女儿不解,到处都是这种马路,有什么奇怪的?她哪里知道这就是当年我被扬了一身土的前大洼村的那条坑洼小路。一路到了新开发的景区东夷小镇,游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看到景区介绍,我这才知道,这就是当年我迷路躲雨的那个村子——董家滩。如果不是亲眼见过前后对比,谁又能想到这个热闹非凡、独具特色的景区的前身是那个小渔村呢? 现在,去海边不再遥远,多路公交车直通海边,旅游专线可以一次性把海边看个够,随处可见的共享交通工具也让出行更便捷。最重要的是,街心公园、商场影院等遍地开花,休闲的选择不再只有海边。 城市的变化让人欣喜,而心有所寄更让我踏实无比。我把青春融入这座城市,脚踏实地工作,始终保持对工作的责任感、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我充分履行九三学社成员的职责, 胸怀家国,提高自我,在参政议政上力争能出新成果, 在服务社会上取得新成效, 在能力提升上寻求新突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恰逢日照市建市35周年。这座海滨小城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道成长,从海边小渔村蝶变为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这里虽不是故乡,却已然是家乡。(九三学社日照市委会 王跃萌,本文原载于《山东统一战线》杂志2024年第5期文苑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