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对口支援日喀则市)
日喀则市委书记王希静,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高级农艺师、九三学社青岛社员姜玉兰说: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自1980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喀什和霍尔果斯等7个经济特区。2010年,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新疆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榜样。目前,广袤的西藏尚没有设立经济特区,而西藏日喀则地区比新疆喀什具有更为优越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为此我们建议尽快设立“日喀则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赋予日喀则地区国家计划单列权限,享受产业、税收、金融、土地、外贸等特殊扶持政策,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动力。具体原因如下:
1、西藏当前仍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市场经济依存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资源匮乏等瓶颈制约,设立“日喀则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以特殊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为日喀则乃至全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服务,通过出口贸易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2、由于种种原因,西藏对外开放程度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给达赖集团和国外反华势力蛊惑人心、抹黑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了可乘之机。设立“日喀则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主动向世界人民敞开窗口,展现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将会增进世界人民特别是海外藏民对西藏的了解和支持,从而有力回击达赖集团和国外反华势力的造谣污蔑与分裂图谋,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遏制“西藏问题”国际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与南亚国家之间重要的通商要道,日喀则地区作为我国与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桥头堡,通过设立“日喀则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真正成为向南亚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努力推进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建设,为兴藏固边、安邻富区创造有利条件。
设立日喀则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的初步构想如下:
(一)总体思路。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建设遵循 “一城两区三园四岸” 布局,即做大做强日喀则主市区,在雅江南岸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备的甲龙沟地带建设“工业聚集区”,在日喀则机场附近建设“空港服务区”,在光伏发电项目附近建设“光伏产业园”,在日喀则火车站附近建设“仓储物流园”,在城郊建设“农业示范园”,在樟木、亚东、吉隆和日屋建设通商口岸,把日喀则建设成为国内企业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和周边国家向我国内地市场延伸的桥梁纽带。
(二)科学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拟纳入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范围的“一城两区三园四岸”做好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在综合开发配套的基础上,将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仓储物流区、商贸区、保税区等功能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三)建设产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战略,树立工业优先发展意识,大力引进中国天然集团等低污染、高效益的龙头企业和国电、华电等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倾力打造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以旅游业和边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掘和展现“山、水、佛、光”四大特点,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会展经济,促进第三产业繁荣。按照“把小的做大,把大的做强,把特的做优”的思路,积极推广“机械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建设若干特色农产品基地,为工业生产准备好原材料,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聚集人才。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筹办“日喀则职业技术学院”或“日喀则大学”等高等院校,自主培养高学历、高技术人才,逐步提高本地人力资源素质,为创设和发展日喀则民族经济特殊开发区奠定智力基础。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海外藏胞来日喀则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