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
因为挚爱 他以虔诚之心履职 ——九三学社东营市主委陈胜心路历程解读
“因为爱学习,所以知识面广;因为好钻研,所以理论功底深;因为勤思考,所以创新意识强;因为敏锐,所以建言献策前瞻性强;因为注重调研,所以提案建议有的放矢;因为懂法律,所以有强烈的规范意识;因为重表率,所以带出一个优秀团队;因为人格魅力,所以倍受社员爱戴;因为对工作的挚爱,所以以虔诚之心履职……”
一连串的因为所以,道出了东营九三学社社员对陈胜由衷的赞叹。
给人最深的印象:干什么、钻什么
“认真”是大家谈起陈胜使用最多的字眼。
当过县司法局长、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委的陈胜,开过的会不计其数。他每次记录都带着红蓝两支笔,一边记录,一边划下重点,用心思考。讲话发言,他不让秘书准备讲稿,喜欢自己亲自撰写讲话稿和调研文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哪怕是法律文书上的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敢懈怠。他注意多动脑勤思考,近五年来的政务文稿达数十万字之多。他搞材料时,常常是天很晚了还从办公室打电话核实问题,许多同志都遇到过,习以为常。
他晚上经常忘了吃饭,也习惯了熬夜写作。大家如果夜里看见政协大楼里有亮光,那一定是他办公室的灯;大楼的保安都知道,节假日下午2点来钟如有人送餐,一定是给陈胜的。
他做工作的方式像做学问,业余时间大部分他都在办公室或自学、或整理资料,或就基层调查所得的素材搞数据分析。他随身总带一把老剪刀,看到有价值的材料随时剪下来保存。平时他通过读书看报,广泛涉猎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个人知识卡片库已积累知识卡片3万余张!
就这样,四十多年他一路走来,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进步着……
陈胜1952年出生在浙江省缙云县,是个地道的“老三届”。1968年他作为知识青年到浙江省衢县航埠镇长泽街村插队,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的他又开始了长达11年的农村生活。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对农村和农民那种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1981年,陈胜在济南百货公司当业务员。那个年代,国营公司的采购员经手的钱款不计其数,而陈胜经管的账目没出过一分钱的错。
工作之余,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满桌子的法律书籍,是陈胜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86年,陈胜参加了当年竞争激烈的“律考”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胜出,而第一名则是中南政法学院的本科生。担任律师的陈胜半年后就在当地打出了名气。而他又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1987他考入华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函授学习,取得本科学历。1991年他任县政协副主席兼县司法局副局长,1992年2月任副县长兼县政协副主席。期间,1995年他调任东营市人民检察院任正县级检察员。1998年2月任东营市政府副市长,分管教育、卫生、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史志、新华书店等方面工作。
好钻研的习惯一以贯之。
一次,陈胜去遗传研究所视察,所里的科技人员认为,市长是外行,视察是例行的工作程序,比不了真正的专家视察那样紧张。可没想到,“他提出的问题都很专业,真不是等闲之辈”,所里科研人员对他由衷钦佩。
汶川地震发生后,陈胜根据地震局提出的关于东营正处在断裂带上的技术分析,连夜赶写了提出了6000余字的建议议案。这份资料作为基础信息资料,深受欢迎。地震部门主要领导只在上面做了很少的修改,提交到省里也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技术人员查阅了一大摞资料,发现他长期追踪者这方面的信息,把山东所有大断裂带的资料都研读了,并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也做了深入分析。
在作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题调查时,他白天下基层,晚上研读《教育经济学》,从而使工作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着力点也更加准确。
一次,机关的同事和他提到一本新书“《大国的崛起》”。没过多久,这位同事就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了这本书,而且是已经阅读过一大半了。
当领导这么多年,每逢重大活动和纪念日,他都撰写理论文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理论学养和知识积淀。他给自己定出要求,少说空话套话,说真话、说有新意的话。为保持自身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观念不落后,学识上能满足工作需要,他把看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凡是党中央作出的新判断,提出的新方针,新思路,就紧密联系东营市情和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力求真学、真信,并做到真懂,真用。
他在用“心”履职
陈胜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不”方针,即不当“太平官”,不说违心话,不做亏心事。担任副市长之后,他坚持一切从东营实际出发,着眼于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平,倾向弱势群体,开拓性地工作。
抓教育。他任职期间,共拆除学校D级危房 农村、农民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
他提出教育要均衡,要向农村倾斜。2008年,他专门对农村校舍安全问题做了调研,市政府专门把他的提案列为2009年要做的实事之一。看到有些礁石不结实,他强令要求立刻加固,刻不容缓。一位社员的孩子在农村学校念书,回家后说道最近学校正在修房子,陈胜听到后很欣慰;给农村学校解决校车,让家长们放心,他千方百计地争取财政拨款;给民办的幼儿园、学校安装摄像头,让他们像公办学校一样,建立防范安全措施。校园安全的事情一直挂在陈胜心上;冬天下雪,校车的安全又成了他的心病。他总要挨着学校打电话,听到每个学校校车都安全无事他才踏实……
抓医疗卫生。他的工作重点,放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救治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站室和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上。同时先后开办农民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切实解决了城乡居民因病返贫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农民医疗保险后改为新农合,东营在政府投入方面带了个好头,也走在了全国的全面。
陈胜亲历“文革”危局和改革开放的艰辛,深知中国今天的繁荣和国际地位需要倍加珍惜。他常说,“纳税人把工资给了我们,不好好干,纳税人就会把我们炒掉!”
他严格自律并加强对近亲属的教育,加强对身边工作人员的管理。为给近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特别是在司法机关工作的儿子儿媳带好头,在2004年初为儿子儿媳操办喜事时,征得亲家和子媳的支持,一切从简,不发请柬,封锁消息,仅组织双方近亲属一起吃了顿饭,随后送子媳外出旅行,避免了铺张。
他坚持从政二十多年来的“约法三章”:“一是不受人请托给我添麻烦;二是不收受他人财物;三是扔下就跑的一定告诉我,由我退回去。”2005年油田干部丁某因他为其协调子女进入名牌大学深造,事后送来6千元现金就跑了,他几次要亲自给他退回去,他避而不见,我就从邮局汇还给他。2006年,同乡岳某为亲戚就业,在送来的文字材料里夹了现金2万元,他发现后当晚将其约到办公室如数退还。尽管他和妻子有时为了给人退还礼金和贵重物品,多跑了不少路,占用了宝贵时间,但因此为领导集体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也使他保持了心灵的安宁。
抓计划生育,这是“天下第一难”,陈胜把自己的心放在天平上,总是向弱者倾斜。
他发现,在“二胎指标”和“偷生”问题上,领导干部凭着特权可以干很多违法的事。
“从领导干部开刀!”陈胜立下规定,凡是“病残儿”,都必须到指定医院复查。
100多个有“背景”的违法干部受到处罚。有人托后后门送礼。陈胜很坚决,”一瓶酒,几条烟,就敢把国界的法律扔到太平洋里去?门也没有!”
有人冷言冷语,说他真拿自己当回事。可他就是“真拿自己当回事”。他珍惜党和人民给他的权力,他是用“心”在履职。
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2001年,陈胜担任了九三学社东营市委会主委。他最看重的,是九三学社的“学”字。他总在琢磨,党派成员们形散而神不散,分布在各领域各单位,但精神风貌一致。怎样才能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社员的力量?
“首先,党要象党。有活动才有活力。”他带领九三学社东营市委会,围绕中共东营市委关于“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去年以来,九三学社市委和九三学社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51件,其中省、市领导作出重要批示的5件,市政府采纳列为便民实事的3件,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3件,被评为优秀提案3件。其中,《关于〈山东区域文化通览〉编纂中的几点建议》,省政协主要领导作了长篇批示并将《建议》印发全省;《关于城乡建设中与油气站库合理避让以确保公共安全的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落实。
市委会还提报信息46条,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其中陈胜撰写的《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几点建议》指出,政府性债务不透明、无约束的无序扩张,使风险持续积累,一旦发生局部债务危机,对市场信心和经济安全,对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他提出具体措施建议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避免局部债务危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大局的稳定。这一信息经九三学社中央上报后,被有关部门采用,写进了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难题,陈胜根据平时工作中的心得,写出了《长城上的断想》一文,《东营日报》采用后又推荐给《联合报》发表。进检察机关工作后,面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他写了《想起了黄炎培的“周期率”》一文,很快被省市有关刊物采用。
陈胜关注大事,关注热点,每年开两会,他总是热门人物,成为记者们追踪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凝聚社员的力量,发挥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市委会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东营市九三学社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述职办法》。《办法》说明实施办法的目的,是“督促我市九三学社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履行职责”,规定了代表委员每年进行述职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打铁需要自身硬。”实践证明,代表、委员的带动作用极大激励了广大社员的参政议政热情。《述职办法》也对民主党派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陈胜在政协提案工作方面的创新,也走在全省的前面。他提出两个并重、两个转变:数量与质量并重、大会提案和平时提案并重;推动提案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同时,在提案的征集方式、提案的交办方式和提案的办理方式上,陈胜也探讨出一系列的创新内容。
2010年起,他又有新的创新。在提案落实方面,他提出“二次督办”;2011年,他又拓展了督办主题创新……
这些创新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政协提案如何转化成政府的行政措施,转化为民生措施。如今,各个专门委员会都行动起来,落实提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缘于对事业的挚爱
陈胜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把九三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当做自己的家来操持。为了人才强社战略的实施,他非常注意培养年轻干部,亲自跑到组织部门挖人才,为社市委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费劲了心机。
主管医疗卫生期间,他经常到医院视察工作,多数情况就一个人,没有任何陪同,平凡的像一个普通百姓。
一位基层支社的主委得了肿瘤,瘫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老伴儿急得天天哭。陈胜找到名中医,亲自帮着配药,并陪着他吃饭、喂药……病人一天天好起来,居然能站起来了,家属们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位在医院工作的社员被不了解情况又冲动的病人家属打了,社员心情很郁闷,这种事情在医院司空见惯,结果往往不了了之。陈胜了解后,要求医院认真过问和处理这起医患纠纷,一竿子管到底,促成了事件的合理解决,维护了医生的合法权益。这位社员说,有这样的主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
经常遇到村民给他写信,反映问题提意见,他都当成大事去办。而有些人要托关系走后门,凡是不合理的要求他一概拒绝不手软,还因此得罪了许多亲戚和熟人。
他作风朴实,待人诚恳,又没架子,社员同志们走过路过,都愿意来社委会坐一坐。社员来机关汇报情况谈谈心,他必然耐心接待,有时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他没有任何不耐烦。他与社员们广交朋友、通过他们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并专门用几个不同的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基层调查的心得和对工作的思考。观点成熟和完整了,就整理成文章。
节假日里,很多社员给他发祝贺短信,他不厌其烦地一份份回复,让大家感到很温暖。
……
陈胜以独特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凝聚着广大九三学社成员。大家说,他对工作不仅是尽责,而且是深深的爱。因为挚爱,所以,他以虔诚之心履职。
陈胜最欣赏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民间百姓疾苦,从中寄寓了对百姓运命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也正是陈胜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那份执着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是锐进不息的内在动力,激励他在不同的岗位上演绎出事业与生活的无限创意。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巡视员 戴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