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
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几点建议 省九届党代会以来,全省干部群众,在省委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都提高了近一倍。4月中旬,我从《中新网》上看到,我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位居第七、排在了江苏前边,小时最低工资位居第四,超过江浙沪穗。4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展示生态山东建设取得的、“河里有鱼可吃、夜空繁星闪烁”的好成绩。蓝黄带动、红黑助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我认为:《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高瞻远瞩,“一个提前、六个更加"的目标既科学合理又有挑战性,”明天更加美好"的前景鼓舞振奋人心,各项工作措施既融汇了战略高度、又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我完全赞成和拥护。现就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谈三点意见,供参考。
一、进一步研判我们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全球化红利透支,外需无法继续为出口提供充足动力;人口渐趋老龄化,刘易斯拐点临近,人口红利渐失;环境约束强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由2000年的12%上升至2009年的25%,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制度红利减弱,政策导向从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向“调结构、促转型”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推进,长期来看,通胀中枢上移的风险不容忽视。近期,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均放缓,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可能性增大。现在,全国41个大类行业中14个行业利润下降、2个行业亏损程度加重,一季度钢铁行业亏损10.34亿元,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全行业亏损。严峻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难得的转方式调结构的外在动力。《报告》对“推动转型升级、增长与转型结合、发挥蓝黄两大引擎示范作用”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有基础、有理由、有空间、有决心实现速度与质量的适配。
二、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释放民间大量资本潜力的工作亟待破题。国家正在温州进行民间金融一系列突破性的试点。过去鲁中一带早就试验过(当时叫“基金会”),由于当时大环境和监管乏力,因故停止,而当时相似的做法在温州民间却坚持下来了。同期,我省还是最早开办产权交易的。这些尝试取得了经验,当然也有深刻教训。但经验易得、教训难寻,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财富。建议我省抓住机遇积极跟进。
三、更加关注政策的长期效应和集聚效应。从山东近十几年走过的历程看,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政策连贯,全省人民一心一意干事创业,朝着富民强省的目标快速迈进,发展成果中凝聚着大量的政策红利。我深深地感受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恒久持续的政策,形成了全社会最大、最关键的“利好”因素。这是省委高瞻远瞩关注政策长期效应的结果。近期,一些“政策悖论”现象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如:从“鼓励汽车进家庭”到“限行、限牌照、限停、提高税负”的私车政策变化,从“房改、商品房、投资房产”到“限购、征缴房产税”的房地产政策变化。我们要特别关注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短期、中期、长期的效应和作用,防止出现“先激励、后惩罚”的政策悖论现象。
四、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报告》说,“办好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这句话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办好事,还要快办事。建议在《报告》中增加一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公共服务链条很长、环节很多、涉及多个主管部门时流程复杂,其效率也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基础环节上的拖拉会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公共服务基本都涉及“人”和“流程”,如果在“人”的方面“治庸治懒治散”,把“流程”搞的“完整简洁清楚”,群众就会更加满意。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农行山东分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宋传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