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
新经济背景下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我省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巩固,整体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仍面临着经济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在“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把握住主攻方向、找准着力点、着眼可持续发展、统筹县域发展、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注重以人为本等六方面重点内容。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省县域经济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经济结构不优。煤炭、石油、矿山、电力等行业在地方经济增长中的占比偏高,资源能源仍是不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重工业占比偏高,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继续增大之势,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还没有真正步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二)创新能力不足。县域综合竞争力最大的短板还在于创新能力较弱、创新动力不足。突出表现为产业层次、研发水平不高,工业生产率、服务生产率偏低,不能支撑形成大而强的优势产业,产能扩张难以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集群式产业缺少大企业支撑,企业之间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关联度、协同化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三)发展自主权缺乏。目前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限制了县一级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彻底,有些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放到位。
(四)制约因素突出。我省县(市、区)正处在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期和城市化的快速扩张期,新旧增长方式交替,新老产业体系并存,资金、土地、节能减排等刚性约束压力依然很大。
(五)高层次人才匮乏。县域与省城及地级市相比,在综合配套、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当前人才过于向大城市集中,高层次人才匮乏、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后劲。
二、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实行科学分类和有差别考核。要对各县域科学分类。现有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经济实力将省内县级单位分为强县、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这种分类能够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水平。但这种分类方法是排名式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改革的方向是主要依据经济发展实力、区域功能、产业发展水平和历史贡献等对县域进行科学分类;要实施重点突破。对于经济强县和一般县充分放权,尽快赋予其相当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对农业大县、资源型县和生态县,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其支持力度;要进行差别化考核。因为分类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重点自然应不同,必须根据分类后的发展重点实施差异化考核。
(二)构建多元化要素支撑体系。要建立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县域增加信贷投放,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创新贷款方式。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新符合县域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鼓励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设立的小额信贷组织;要建立完善土地支持体系。继续完善土地增减挂钩和用地置换政策,一方面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省里在分配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可适当向县级倾斜;要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加大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县域工作,同时加强对县和乡镇领导干部培训;要建立完善财税支持体系。继续实施省、市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逐步提高财政困难县的保障水平。
(三)加大扩权放权力度。要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推进县乡财政改革。改革与创新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促进县级财政增收节支;要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可考虑在全省17地市中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进行扩权试点,给予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事务统筹权、社会管理权等更大的自主权。在扩权试点县基础上,逐步向所有县(市、区)放权。
(四)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要继续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就是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使农业出优质产品,培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聚成优势竞争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工业就是着力把县域工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工业档次,保持工业强势发展。要注重培植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企业,促进县域内产业集聚发展。我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扶持有基础、有规模、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要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引导园区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通过政策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向园区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以业兴城和以城兴业的良性循环;要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经济。
(五)实施大项目和城镇化建设。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域外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生产能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在内部,要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避免重复建设,把有限资金投入较高效益的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开发,走依靠科技进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县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县城及中心镇。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看,县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重心必然转向县城。从国内实践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其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强县域城镇经济,推进以县城为核心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六)依靠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的突出特点,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走全民创业之路。在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上,对规模大并且产业关联性强的企业,要督促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其他民营企业发展。对小微企业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减免税费等措施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宽松环境,快速增加企业的数量,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做优做强,形成市场竞争力。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