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社刊
2013年第六期 2013年第五期 2013年第四期 2013年第二期 2013年第一期 2012年第六期 2012年第五期 2012年第四期 2012年第二期 2012年第一期 2011年第六期 2007年第三期
没有休止符的生命之歌

——追记九三学社社员、潍坊市首例捐献遗体(眼角膜)的医务工作者刘鹃

 

高 文 岳建利 王兴全

 

 

  2013年7月17日凌晨,在亲人们的呼唤和泪水中,刘鹃离开了人世。按照她生前遗愿,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1285天——女儿郭琦微博上的生命计时牌,一个醒目的数字永远定格了:妈妈确诊淋巴瘤已经1285天了,起始日: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在妈妈的遗像前燃一炷香,郭琦写下一条微博,向远去天国的妈妈致敬:“您这1285天的坚强,给我做了一个好榜样。我爱您,妈妈!”

 

  病魔来袭,她坚守岗位与生命赛跑

 

  2010年1月8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刘鹃,作为市政协委员正列席参加奎文区政协会议。夜里她突然感觉腹部剧疼,坚持到次日凌晨4点钟,身体又发起高烧。急救车将刘鹃送往医院。

 

  胸部CT检查结果出来:广泛淋巴结肿大。刘鹃的丈夫郭永祝是第二人民医院胸外一科主任,当天他和科里的一位大夫给刘鹃做了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初步诊断为淋巴瘤。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专家会诊,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晚期。

 

  刘鹃比谁都清楚:若就此放弃,生命很快就会结束;若积极治疗,这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而且生存的希望非常渺小。

 

  还有那么多病人等着自己救治,孩子还在上学,怎能就此撒手呢!刘鹃决心与病魔顽强抗争,用忘我的工作与生命赛跑。她每天下午抽空回医院打针化疗,并坚持着参加完政协会议的每项议程。

 

  放疗科每天住着40多个患者,大都患有肿瘤,刘鹃牵挂着他们,回到医院后每天按时两次查房。后来刘鹃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乏力、脱发、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从不懈怠工作,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加用抗反应药物。她每天查完房,处理完病号,再艰难地爬到五楼病房给自己打针;每周三的专家坐诊也从不耽搁。

 

  期间,院里筹备成立肿瘤中心,刘鹃组织了一场肿瘤放疗学术会议,邀请到全国放疗界的许多权威专家参加。她忙着布置观摩现场,向专家介绍医院放疗工作,直到下午四点钟才去打上午的针。后来,刘鹃的病灶范围进一步扩大,只得转到省肿瘤医院住院放疗。

 

  而病情稍一好转,刘鹃又回到了医疗一线。领导和大夫们都劝她:你病得这么厉害,就别去查房了。刘鹃说:“放心不下这些患者啊。”每次下班,累得走不动,都是郭永祝背她回到在六楼的家。直到2012年7月,刘鹃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才办理了病退,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

 

  说起那次腹股沟手术,老护士长郑作秀就泣不成声。那天有个病号给刘鹃打电话咨询病情,刘鹃正在做着手术,却还手拿电话跟病号耐心解释治疗方案。这个执着、要强的女子,哪怕再苦再痛,也不会表现出来。在她周围的人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无论什么时候,大家总是看到她在笑。

 

  刘鹃当年在滨州医学院上学时是学生会文化部部长,非常活跃。郭永祝比刘鹃高一级,是校广播站站长。刘鹃毕业后放弃了本可以分回青岛的机会,随郭永祝来到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活泼开朗的刘鹃多才多艺,连续主持十多年院文艺晚会。医院的每个职工都记得她主持时的音容笑貌,演出时的翩翩舞姿。

 

  查出病来的第二天,刘鹃召集科里全体人员开会,淡定地宣布自己的病情,像通报一个普通患者的病情一样。全科的人都哭了,只有她面带微笑。

 

  同事去看她,她摸着自己光秃秃的头,笑呵呵地说:“你看我这样多漂亮。”

 

  刘鹃经常对科里的同事们说:在病人面前一定要微笑!她深深懂得,只有面带微笑,坚强乐观,才能给病人带来战胜病魔的勇气。

 

  同事和亲人都帮她记着:三年半零八天。在这三年半零八天的治疗过程中,刘鹃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但她在病痛中带给同事和亲人的是微笑,是阳光,带给患者的是抚慰,是希望。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室的肖磊说:她把工作当成了生活。

 

  老护士尉秀荣说:她是一个把自己忘了的人。

 

  放疗科护师王素香说:放疗界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刘鹃1963年生于青岛,198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潍坊。夫妻两人都在医疗一线,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女儿琦琦5个月就被送往幼儿园。1991年10月,女儿刚满周岁,刘鹃又远赴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放疗技术。一年后学成归来,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创建医院放疗科,成功引进并启用了当时胶东半岛首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开辟了肿瘤放射治疗的新纪元。

 

  刘鹃主持放疗科工作期间,推动医院放疗业务由普放到精放、由适形精确放疗到调强放疗两次飞跃性发展。她坚持施行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积极推行心理疏导,并将其作为放疗病人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被作为经验在全院推广。

 

  2000年,刘鹃又一次撇家舍业,自费到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后她决心把所学奉献给自己热爱的肿瘤放疗工作,先后有科研及论文20多项(篇)应用于肿瘤临床或在刊物发表,并当选为潍坊市抗癌协会理事,潍坊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为潍坊放疗界的权威专家。

 

  刘鹃对科室管理要求非常严格。一次刘鹃带医生大查房,有位年轻医生告诉她:“病人血压有点高。”她严肃地说:“怎样才算高?你作为一个医生,应该说出一个确切数字来。”宋冠霞、纪爱萍、王素香都是放疗科50多岁的老护师了,不懂操作电脑,但是不行,她们必须参加刘鹃每周二组织的学习,并且要制作出课件放在电脑上讲。刘鹃常对她们说:“工作上一定要拿得起,业务不精你怎么干医疗?”

 

  院里交给刘鹃的年轻大夫,她一步步全带出来了。每周五晚上刘鹃会对年轻医生的工作进行点评总结。她还帮助年轻人多方联系进修,督促激励他们成长进步。在她的帮助下,科里的年轻人都成了业务上的顶梁柱。

 

  不管个人遇到什么事,刘鹃总是先处理病人。2009年的一天,刘鹃扁桃体发炎,淋巴肿大,身体发烧,她利用中午时间打针,上班时间继续查房。老护士长郑作秀劝她:“刘鹃,这样不行,你得去检查检查。”刘鹃正在给病人写病历,头也没抬,说:“小毛病,不碍事。”刘鹃从做方案,到定位,放疗,对每个病人都是全程靠下来。同事们经常提醒她:刘主任,你得多喝点水,水喝少了,体内毒素排不出来。刘鹃总是那么简短一句话:哪有时间喝水!

 

  刘鹃每次值夜班,第二天都要接着查房,经常时过中午了还顾不上吃一口饭。老护士尉秀荣跟刘鹃是邻居,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到刘鹃值夜班,一大早便带上两个煮鸡蛋、一塑料袋小米汤,给她送来。刘鹃匆匆吃上几口后,又去给新来的病号进行放疗定位了。为了让病号能回家吃饭,她一直等到化验单出来给病人解释清楚才离开。

 

  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刘鹃昏迷不醒时,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哝:“病人家属来了吗?”“500CC这是个常识。”“我这边挂了个号,你呢?”……

 

  痴爱事业,她捐出患癌的自己

 

  在潍坊市红十字会,有一份刘鹃亲手填写的捐献遗体登记表:“我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012年初,有一段时间病情不是很好,刘鹃把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人还在医学院学习时,学校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解剖学教授离世前,自愿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在全校引起轰动。两人一直敬佩那位教授。郭永祝攥着妻子的手说:“既然你决定了,我也不好提别的意见,咱都是干医的,我尊重你的选择。”

 

  但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母亲能接受吗?听说女儿要捐献遗体,七十四岁的母亲一直在哭,八十岁的父亲只是沉默。但最后两位开明的老人还是认同了女儿的选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鹃先后在青岛、潍坊做了两次捐献遗体登记。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每一次病情加重去医院治疗,无论是去青岛还是在潍坊,她都在心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把每次治疗之行都当作是人生最后的旅途。

 

  2012年12月,刘鹃的病第三次复发,又住进省肿瘤医院进行化疗。今年4月份,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医生为她做了干细胞移植手术。在无菌舱里熬过了一个月的病危期,刘鹃提出回青岛父母家治疗休养。

 

  刘鹃参加工作后很少回青岛老家,这次,她度过了一段与亲人相守、没有工作辛劳的日子。“这是她人生中片刻的幸福时光。”在青岛浮山后一个静幽的小区里,大姐刘燕哽咽着对记者说,她终于可以歇歇了。

 

  6月30日一大早,刘鹃去青岛四方区医院做B超检查,发现腹腔盆腔已积水较多,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病情已经失控了。下午四点,刘鹃离开青岛,被直接送往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保守治疗。7月16日,刘鹃让大夫安上心脏监护仪,根据观测,她知道放疗的意义已经不大,便执意要求出院,放弃进一步治疗。次日凌晨2时51分,刘鹃永远地走了。

 

  当日,潍坊眼科医院的医生提取刘鹃的眼角膜后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她的眼角膜无法用于临床,但他们已经决定将她的眼角膜制作成标本,保存在潍坊市红十字眼库用于临床研究。刘鹃的遗体也将用于潍坊医学院医学研究。

 

  潍坊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刘鹃是潍坊第24例捐献角膜、第13例捐献遗体的人,同时是潍坊首位捐献遗体(角膜)的医务工作者。

 

  一腔热忱,她带给世界那么多感动

 

  刘鹃生前作为九三学社奎文支社副主委,热心社务活动,多次被九三学社市委会表彰为“优秀社员”;作为潍坊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有4份提案在市政协立案。

 

  刘鹃患病后,巨额自费药给她家带来很大经济压力。九三学社中央给予她3万元“王选关怀基金”资助,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专门致信慰问:“衷心希望您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山东省副省长、九三学社省委主委王随莲前往省肿瘤医院,专程看望接受化疗的刘鹃,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省肿瘤医院院长兼放疗科主任于金明一同研究治疗方案。

 

  潍坊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李士来多次慰问,并送去全市九三社员的20150元捐款。

 

  感念九三之情,刘鹃与家人一起写了一首藏头诗:“九州四海春意浓,三山五岳皆弟兄。学子结盟铸伟业,社稷民生再复兴。温情组织济困境,暖流激励御顽症。我当抖擞报国志,心定神凝若重生。”以“九三学社温暖我心”来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

 

  刘鹃经常组织九三学社奎文支社的社员到安丘、临朐等县市的农村义诊。每次她都自费批发一箱常见病药物,免费分发给患病的村民。第二次复发治疗见好后,刘鹃跟郭永祝说:“等有空我去社区做科普大夫,为居民搞义诊。”可到最后,刘鹃还是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由刘鹃主持的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成立以来,先后诊治2万余病人,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赞誉,二十多年来,从未发生任何医疗纠纷。她带给病人的温暖,同事记得,病人记得。

 

  2000年,寿光市稻田镇一个叫李金玲的病人来医院检查,背上长了个很大的肿瘤,可家里没钱治疗,刘鹃帮她凑了五千块钱,为她做了放疗。六年后,李金玲的肺癌转移到肝上去了,刘鹃为了给她省钱,对她进行保肝治疗,直到今年病人七十多岁了才去世。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刘鹃知道她很难治愈病人,但是她能做到的是利用自己的所学,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减少病人痛苦,让病人多一点享受生命的阳光。

 

  听记者说到刘鹃的名字,老护士尉秀荣像个孩子般哭起来。尽管刘鹃比自己小十多岁,却始终像个大姐。刘鹃是个女强人,也是个热心人,科里有谁心情不好了,她总是问问什么原因。谁家有什么事,心里有啥不痛快,都乐意跟刘鹃说。

 

  从医近三十年来,在事业上特别要强的刘鹃很少照顾到家庭,在周围人们的眼中,她似乎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而她的丈夫和女儿却没有一句怨言。

 

  刘鹃走后,郭永祝,这个硬汉子第一次说出他内心的柔软:“我感觉自己对她特别依赖,想吃她做的饭……”

 

  女儿郭琦去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妈妈一直没有找工作。说起妈妈,她泪水涟涟:“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最多……”

 

  一个月前,郭琦收到了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于8月18日入学,去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她多么希望妈妈能为她打点行装啊!可遗憾的是,妈妈没有等到这一天。

 

  杜鹃啼血夜夜鸣,杜鹃花开年年春。她取了吉祥鸟的名字,不分昼夜为病人报春;她借了花的魂魄,把最美的绽放留给了人间。

 

  刘鹃走了,大地上没有她的墓冢。她把身体留在了这个世界上,不息的生命仍旧在为医疗事业作着贡献;她的精神、她的笑容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那么生动,灿烂。

 

  这个出生在青岛、奉献在潍坊的女子,生前从来无暇回岛城看每年一届的杜鹃花节,但人们相信,在杜鹃花开的每一个春天里,面朝大海、最美丽最烂漫的那朵,一定是她在丛中笑……

 

  

 

                                                           (供稿单位:九三学社潍坊市委会)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移动端 |  电脑端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浏览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鲁ICP备12026643号
您是本站第142888827位客人